名句出處
出自元代王禎的《水柵》
全文:
山源洄洑溪澗空,兩岸對峙如崇墉。
傍田救旱無由供,上流作障憑地崇。
支分下灌畦磴重,臥邀沛澤真伏龍。
復有川水波濤洪,枚樁列植當要衝。
仍制石廩如合縱,要約中流無必東。
穿渠遠溉波溶溶,至今陸海稱秦中。
畎澮距川惟禹功,田間浚治方成農。
後世拒水能傍通,卻資沃灌開田封。
向來陂堨皆餘蹤,海內萬水空朝宗。
餘波儻使膏潤同,縱有湯旱無飢凶,坐令歲歲歌時豐。
富民有具今始逢,此柵功利將無窮。
參考注釋
山源
(1).山的深處。 唐 賀知章 《望人家桃李花》詩:“山源夜雨渡仙家,朝發東園桃李花。”《宋史·禮志十六》:“此水出於山源,清澄甘潔。”
(2).指人中。唇上鼻下之間中央的凹陷處。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誥·協昌期》:“鼻中隔之際,名曰山源。” 明 陳繼儒 《筆記》卷一:“ 紫微夫人 誥:‘仰和天真,俯按山源。’天真是兩眉之角,山源是鼻下人中也。”
洄洑
亦作“ 洄澓 ”。湍急迴旋的流水。 南朝 齊 王琰 《冥祥記》:“ 晉 徐榮 者, 琅琊 人。嘗至 東陽 ,還經 定山 ,舟人不慣,誤墮洄澓中。” 宋 蘇轍 《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 浙江 潮自 海門 東來,勢如雷霆,而 浮山 峙於江中,與 漁浦 諸山犬牙相錯,洄洑激射,歲敗公私船不可勝計。” 嚴復 《說詩用琥韻》:“譬比萬斛泉,洄洑生微瀾;奔雷驚電餘,往往造平淡。”
溪澗
兩山之間的河溝
兩岸
水流兩旁的陸地。《宋書·劉鍾傳》:“ 循 先留別帥 范崇民 以精兵高艦據 南陵 ,夾屯兩岸。” 唐 李白 《望天門山》詩:“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元 薩都剌 《江浦夜泊》詩:“棹歌未斷西風起,兩岸菰蒲雜雨聲。” 茅盾 《子夜》一:“現在沿這 蘇州河 兩岸的各色船隻都浮得高高地,艙面比碼頭還高了約莫半尺。”
對峙
相對聳立
山峽越來越狹,前面兩山對峙,看去連一扇大門那么寬也沒有,而門外完全是白霧。——劉白羽《長江三峽》
崇墉
高牆;高城。《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崇墉岡連以嶺屬,朱闕巖巖而雙立。” 張載 註:“墉,牆也。”《文選·左思<魏都賦>》:“於是崇墉濬洫,嬰堞帶涘。” 張載 註:“墉,城也。” 唐 杜甫 《劍門》詩:“兩崖崇墉倚,刻畫城郭狀。” 明 鄭若庸 《玉玦記·擄掠》:“昏 岱嶽 ,撼 東蒙 ,傾上郡,破崇墉。”
王禎名句,水柵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