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方宗誠的《得彭宮保書見示六旬有作賦呈》
全文:
衡岳高巍峨,氣象千年新。
蜿蟺而磅礴,郁極斯降神。
賢豪不世出,天命康時屯。
翊贊中興業,度越甫與申。
憶昔文皇初,治極亂萌䟴。
中原鹹震懾,束手嗟朝紳。
南山豹隱霧,洞庭龍潛鱗。
忠義倏奮發,伊呂起渭莘。
脫卻方山冠,改服振振袀。
縱橫江海上,飛駛萬千䑳。
救民殷拯溺,逐賊如驅磷。
剛大塞天地,奇氣一朝伸。
藎勞十六載,日月淨無塵。
塵淨謝時去,浩浩心如奫。
當其濟物時,高情故絕人。
萬鍾祿不受,在官類隱淪。
先憂忘後樂,仲淹猶非倫。
東山欣再起,位列要路津。
辭榮受艱鉅,義進利則逡。
長江萬里險,終歲勤周巡。
思枯夜不寐,慮遠眉常顰。
人謂已治安,憂患獨切身。
竹柏耐冬寒,桂老性愈辛。
賤子侍公久,見灼知尤真。
疾惡如秋肅,嗜善溫若春。
世皆頌公義,而未悉公仁。
與公十年別,跡疏情胥親。
愛我忘分位,書來何頻頻。
貽我以詩句,語語肝膈陳。
盛德若無有,休休一個臣。
我愧非令器,苦窳空陶甄。
謬膺賢相舉,無術隆斯民。
何當罷官去,隨公山水瀕。
名篇歌反覆,腹中如車輪。
參考注釋
脫卻
脫掉。 唐 王建 《從軍後答山友》詩:“愛仙無藥住溪貧,脫卻山衣事 漢 臣。”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二》:“我脫卻伊緑衫,便與紫著。”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上大人》:“脫卻著肉汗衫。”
方山冠
古冠名。 漢 代祭宗廟時樂舞人所戴之冠。 漢 蔡邕 《獨斷》卷下:“方山冠以五采縠為之。 漢 祀宗廟,《大予》、《八佾樂》、《五行》舞人服之。衣冠各從其行之色,如其方色而舞焉。”《後漢書·輿服志下》:“方山冠似進賢。”《資治通鑑·漢昭帝元平元年》:“王嘗見大白犬,頸以下似人,冠方山冠而無尾,以問 龔遂 。” 胡三省 註:“方山冠以五采縠為之,前高七寸,後高三寸,長八寸,樂舞人服之。”
改服
更換衣服。《禮記·曾子問》:“ 曾子 問曰:‘父母之喪既引,及塗,聞君薨,如之何?’ 孔子 曰:‘遂既封,改服而往。’”《宋書·羊欣傳》:“ 欣 嘗詣領軍將軍 謝混 , 混 拂席改服,然後見之。” 清 鈕琇 《觚賸·秦將禮客》:“﹝ 趙勇略 ﹞平 滇 後家居,身被寬袖直領之衣,首冠黑羢帽,以帕圍額,雖王公至,不為改服。”
振振
(1).眾多貌;盛貌。《詩·周南·螽斯》:“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 馬瑞辰 通釋:“振振,盛也。振振與下章繩繩、蟄蟄皆為眾盛,故《序》但以子孫眾多統之……《傳》訓為仁厚失之。” 陸德明 釋文:“振音真。”《後漢書·章帝八王傳贊》:“振振子孫,或秀或苗。” 唐 歐陽詹 《曲江池記》:“皇皇后辟,振振都人,遇佳辰於今月,就妙賞乎勝趣。” 明 宋濂 《題張如心初修譜敘後》:“積久愈昌,數世之後,將振振繩繩,懸龜繫魚,秉鈞當軸。” 清 惲敬 《贈光祿大夫陳公神道碑銘》:“自古高望華閥,品升於朝,門地著於天下,振振繩繩。”
(2).信實仁厚貌。《詩·周南·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 毛 傳:“振振,信厚也。” 陸德明 釋文:“振音真。” 唐 柳宗元 《道州文宣王廟碑》:“振振 薛公 ,惟德之造。” 明 張居正 《應制題百子圖》:“應知皇澤遠,麟趾自振振。”
(3).群飛貌。《詩·魯頌·有駜》:“振振鷺,鷺於下。” 毛 傳:“振振,羣飛貌。” 宋 葉適 《葉君宗儒墓志銘》:“鴻冥冥, 芙蓉 之上;鷺振振, 黃塘 之下。”
(4).驕矜貌。《公羊傳·僖公九年》:“ 葵丘 之會, 桓公 震而矜之,叛者九國。震之者何?猶曰振振然。” 何休 註:“亢陽之貌。” 清 梁紹壬 《兩般秋雨盦隨筆·振振》:“《公羊》 葵丘 之會, 桓公 振振然。振振,矜誇也。”
(5).戰慄。 漢 張仲景 《傷寒論·太陽病中》:“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意林》引《太公金匱》:“ 堯 居民上,振振如臨深淵; 舜 居民上,兢兢如履薄冰。” 唐 李鹹用 《春*宮詞》:“眼光滴滴心振振,重瞳不轉憂生民。”
方宗誠名句,得彭宮保書見示六旬有作賦呈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