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沈守正的《雪晴》
全文:
閉門不厭三尺雪,數日陰寒也快晴。
乍見玉龍紛夭矯,只疑銀海亘縱橫。
啁啾鳥鵲聲如抃,班駁峰巒畫不成。
日暮流霞散余綺,明光白錦耀山城。
參考注釋
啁啾
形容鳥叫聲、奏樂聲等
乳雀啁啾日氣濃。——林逋《初夏》
絲管啁啾空翠來。——唐· 杜甫《渼陂行》
鵲聲
鵲的鳴叫聲。俗謂吉兆。 五代 王仁裕 《開元天寶遺事·靈鵲報喜》:“時人之家,聞鵲聲,以為喜兆,故謂靈鵲報喜。” 元 劉因 《山家》詩:“怪見溪童出門望,鵲聲先我到山家。”
班駁
(1).雜色;色彩斑斕。《楚辭·劉向<九嘆·憂苦>》:“同駑驘與椉駔兮,雜班駮與闒茸。” 王逸 註:“班駮,雜色也。”《西京雜記》卷一:“﹝山﹞上結藂條如車葢,葉一青一赤,望之班駮如錦繡。”《魏書·天象志一》:“十四年二月己巳朔未時,雲氣班駁,日十五分蝕一。”
(2).比喻有文采。 清 盧文弨 《<逸老堂詩話>跋》:“顧其書雖無大過人處,而敘述亦班駁可喜。”
(3).錯落相間。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種棗》:“正月一日日出時反斧班駮椎之,名曰嫁棗。”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養牛馬驢騾》:“然柏瀝、芥子,並是躁藥;其徧體患疥者,宜歷落班駮,以漸塗之。”
(4).模糊,不清楚。 宋 陳武 《高帝封建論》:“大抵創業之君,這些規模,人不得盡識,所以其治,班駮而不可考。”
峰巒
連綿的山峰
峰巒起伏
峰巒重疊
不成
——作語氣詞用在句末,表示反問或揣度的語氣,常與“難道”、“莫非”等詞相呼應
老五不在這兒,莫非又下廠去了不成
沈守正名句,雪晴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