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李之世的《得何象岡宮詹書寄詩扇集序賦答》
全文:
一自投荒澨,星霜五易杓。
身難依日月,夢屢切雲霄。
地盡天涵水,氣生月應潮。
津迷針是導,風利梗同飄。
逆浪魚爺壯,吹沙颶母驕。
確田刀作耨,村屋葦為寮。
俗古文儒盛,風偷俗尚澆。
遐方徵翡貝,近地少漁樵。
薄宦嗟浮海,勞薪任折腰。
未能收鐵網,徒自望銅標。
之子今名世,天生翊聖朝。
弘文資黼黻,卑論采芻蕘。
品藻駘增價,吹噓羽送飆。
感深唯一涕,喜極更難描。
車笠盟何有,山鍾氣詎遙。
自甘社櫟棄,敢望館材翹。
山袞行當補,商彝亟待調。
波臣惟有祝,報答愧明瑤。
參考注釋
文資
文職。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十:“二月癸酉,詔擇 柴氏 族人最長一人除京官,已在班行,則換文資。” 宋 曾鞏 《代翰林侍讀學士錢藻遺表》:“伏望聖慈,並於文資內安排。”《續資治通鑑·宋高宗建炎元年》:“本朝後族、戚里,祖宗以來例不得任文資。”
黼黻
(1).泛指禮服上所繡的華美花紋。《晏子春秋·諫下十五》:“公衣黼黻之衣,素繡之裳,一衣而王采具焉。” 宋 葉適 《故寶謨閣趙公墓志銘》:“黼黻為章,宮徵成音,經綜緯錯,其行欽欽。” 清 黃鷟來 《雜詩》之二:“燦燦黼黻裳,乃出寒女治。”
(2).繡有華美花紋的禮服。《淮南子·說林訓》:“黼黻之美,在於杼軸。” 高誘 註:“白與黑為黼,青與赤為黻,皆文衣也。”多指帝王和高官所穿之服。 漢 荀悅 《漢紀·武帝紀六》:“天子負黼黻,襲翠被。”《後漢書·張衡傳》:“士或解短褐而襲黼黻,或委臿築而據文軒者,度德拜爵,量績受祿也。”
(3).借指爵祿。 唐 崔湜 《故吏部侍郎元公碑》:“雅尚沖漠,脫落人事,鼎鐘黼黻,罔汩其志。” 唐 錢起 《寄任山人》詩:“天階崇黼黻,世路有趨競。” 茗蓀 《地方自治博議》:“天子無獨斷之力,民間有參政之權,袞冕黼黻,悉不足以炫燿。”
(4).使華美。 唐 柳宗元 《<非國語>跋》:“以彼庸蔽奇怪之語,而黼黻之,金石之,用震曜後世之耳目。” 清 宣鼎 《夜雨秋燈錄·九月桃花記》:“桃李不借力於東風,而春色必叨榮於桃李,籍以增輝萬物,黼黻河山也。” 姚華 《曲海一勺·駢史上》:“亦復黼黻河漢,藻飾川岳。”
(5).借指辭藻,華美的文辭。《北齊書·文苑傳序》:“其有帝資懸解,天縱多能,摛黼黻於生知,問珪璋於先覺。”
(6).指修飾文辭。 唐 楊炯 《崇文館宴集詩序》:“黼黻其辭,雲蒸而電激。” 明 宋濂 《<郭考功文集>序》:“文學侍從之臣,亦皆博習經藝,彰露文綵,足以……攄其獻替贊襄之益,致其黼黻藻會之盛。”
(7).謂輔佐。 唐 柳宗元 《乞巧文》:“黼黻帝躬,以臨下民。” 宋 周煇 《清波別志》卷上:“﹝ 米芾 ﹞困於資格,不幸一旦死,不得潤色帝猷,黼黻王度。” 清 黃遵憲 《述懷再呈靄人樵野丈》詩:“黼黻承平時,無賢幸無奸。”
芻蕘
割草打柴,也指割草打柴的人
先民有言,詢於芻蕘。——《詩·大雅·板》
芻蕘之微,先民詢之。——劉開《問說》
李之世名句,得何象岡宮詹書寄詩扇集序賦答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