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陸游的《寄十二侄》
全文:
庚寅吾入蜀,西過齊安城。
雪堂拜老仙,眉宇寒崢嶸。
微泉尚如昔,激激琴築聲。
龍蛇入筆力,斷石臥縱橫。
戊戌奉詔追,觸熱萬里程;歸途抵齊安,歲月浩可驚。
三日乃東下,鼓角遙送迎。
安國有老僧,元佑初載生,蟬聯說舊事,耳目猶聰明,徒行就船別,耿耿惻愴情。
豈知二紀後,汝乃為此行。
追懷昔游地,未語涕已傾。
念汝雖並塞,殘虜方守盟。
職雖在警盜,枹鼓寂不鳴。
惟當奉法令,日夜撫孤惸。
官卑俸入薄,切勿厭藜羹。
勇如赤壁戰,節若江水清。
人誰不汝知,況事賢公卿。
三山與七家,相望雨柴荊;歸來講學暇,襏襫同春耕。
參考注釋
三山
(1).傳說中的海上三神山。 晉 王嘉 《拾遺記·高辛》:“ 三壺 ,則海中三山也。一曰 方壺 ,則 方丈 也;二曰 蓬壺 ,則 蓬萊 也;三曰 瀛壺 ,則 瀛洲 也。” 唐 駱賓王 《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詩:“玄都五府風塵絶,碧海三山波浪深。” 宋 蘇軾 《奉和陳賢良》詩:“三山舊是神仙地,引手東來一釣鼇。” 清 黃遵憲 《和沉子培同年》詩:“縹緲三山信 徐巿 ,橫縱六里聽 張儀 。”
(2). 福州 的別稱。 福州 城中西有 閩山 ,東有 九仙山 ,北有 越王山 ,故 福州 又稱 三山 。見 宋 曾鞏 《道山亭記》。 元 薩都剌 《入閩過平望驛》詩:“ 廣陵 城裡別匆匆,一去 三山 隔萬重。”
(3).冠名。 唐 李群玉 《寄友人鹿胎冠子》詩:“數點疏星紫錦斑,仙家新樣剪三山。” 元 郭珏 《送友人從軍》詩:“七星戰袍襯金甲,三山尖帽飄猩紅。” 明 費信 《星槎勝覽·占城國》:“其酋長頭戴三山金花冠,身披錦花手巾,臂腿四腕,俱以金鐲。”
(4).指三山骨。 唐 元稹 《望雲騅馬歌》:“蹄懸四跼腦顆方,胯聳三山尾株直。” 宋 黃庭堅 《次韻宋楙宗僦居甘泉坊書懷》:“家徒四壁書侵坐,馬聳三山葉擁門。”詳“ 三山骨 ”。
(5).喻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帝國主義三重壓迫。 郭沫若 《頌黨慶》詩之一:“三山白雪化,九域紅旗鮮。” 蕭華 《井岡山頌》詩:“推翻三山驚寰宇,社會主義日日新。”
相望
互相對望
雕欄相望焉。——《虞初新志·魏學洢·核舟記》
鄰國相望。——《史記·貨殖列傳》
死者相望。——《資治通鑑·唐紀》
東西相望。——宋· 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
柴荊
(1).做柴用的小木。 唐 杜甫 《晨雨》詩:“暫起柴荊色,輕霑鳥獸羣。” 仇兆鰲 註:“柴荊,小木。”一本作“ 紫荊 ”。 清 方文 《窮冬六詠·無薪》:“依人斬蒿艾,無處拾柴荊。”
(2).指用柴荊做的簡陋門戶。 唐 白居易 《秋遊原上》詩:“清晨起巾櫛,徐步出柴荊。” 宋 王安石 《送贊善張君西歸》詩:“柴荊雀有羅,公子數經過。” 清 白華山人 《<十洲春語>序》:“今晨初霽,予方畚掘擁土,周匝樊槿,啄啄然聞有叩柴荊者。”
(3).借指村舍。 南朝 宋 謝靈運 《初去郡》詩:“恭承古人意,促裝反柴荊。” 唐 溫庭筠 《秋日旅舍寄義山李侍御》詩:“一水悠悠隔 渭城 , 渭城 風物近柴荊。” 明 高濂 《玉簪記·命試》:“春風桃李遍柴荊,花館琴書不絶吟。”
歸來
返回原來的地方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宋· 張俞《蠶婦》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唐· 杜甫《兵車行》
講學
當眾講解闡述自己的學術理論
應邀出國講學
襏襫
蓑衣之類的防雨衣。《國語·齊語》:“首戴茅蒲,身衣襏襫,霑體塗足,暴其髮膚,盡其四支之敏,以從事於田野。” 韋昭 註:“茅蒲,簦笠也。襏襫,蓑襞衣也。” 宋 陸游 《柴門》詩:“病已廢耕拋襏襫,閒猶持釣愛笭箸。” 清 金農 《題郭外人家種莎》詩:“觀君牽犢扶犂去,好織青青襏襫衣。”一說為粗糙結實的衣服。《管子·小匡》:“首戴苧蒲,身服襏襫。” 尹知章 註:“襏襫,謂麤堅之衣,可以任苦著者也。”
春耕
春季播種之前,翻鬆土地
春耕大忙季節
陸游名句,寄十二侄名句
名句推薦
數月間斯卷亦成,步兵中郎或類此
乾隆《題胡桂仿吳彬山 * 上圖即用題吳彬畫卷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