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舒岳祥的《巾山行同王監簿作》
全文:
皇華真人游海東,雲行急疾去若風。
蜺旌羽節追不及,飄遙雙幘墮碧空。
六丁六甲不得取,化作兩峰撐青紅。
至今八面各變態,隱見有無橫復縱。
或說蒼龍從海度,潮落江乾不能去。
兩角崢嶸雲護之,身伏泥沙惟脊露。
雷鳴電作定騰霄,鐵鎖橫江截歸路。
老胡說法欲降龍,又恐缽盂藏不住。
故將兩塔壓其巔,擊鼓撞鐘警朝暮。
有時風雨響空岩,僧坐堂中生畏怖。
惟有江平月照時,付與詩人題好句。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胡說
無道理的話
全是胡說
降龍
古代服飾及旗幟上所繡繪的下降之龍的圖案。《儀禮·覲禮》:“天子乘龍,載大斾,象日月,升龍降龍。” 宋 曾鞏 《降龍》詩:“降龍左右施襟裾,兩廊夾廟深渠渠。”《詩·豳風·九罭》“袞衣綉裳” 宋 朱熹 集傳:“天子之龍,一升一降。上公但有降龍,而無升龍。”
謂以佛法降伏神龍。 唐 靈一 《宿天柱觀》詩:“中宵自入定,非是欲降龍。” 元 薛玄曦 《送朱本初之玉階堂》詩:“慎勿挽弓思射鹿,祇須鑄鐵學降龍。” 陳毅 《悼羅炳輝將軍》詩:“自有擎天手,伏虎復降龍。” 徐遲 《哥德巴赫猜想·石油頭》:“尖刀班,突擊隊,從兩個方向,猛撲鑽台。一個伏虎。一個降龍。帶上管線,壓上井口。”參見“ 降龍伏虎 ”。
缽盂
亦作“缽釪”。僧人的食器。亦指傳法之器。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賞譽》:“ 王 劉 聽 林公 講, 王 語 劉 曰:‘向高坐者,故是凶物。’復更聽, 王 又曰:‘自是鉢釪後 王 何 人也?’” 唐 岑參 《太白鬍僧歌》:“窗邊錫杖解兩虎,牀下鉢盂藏一龍。”《西遊記》第五三回:“聖僧啊,這鉢盂飯是 孫大聖 向好處化來的。”
不住
(1).不停;不斷。 南朝 梁 沉約 《千佛頌》:“不常不住,非今非昔。” 唐 李白 《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宋 岳飛 《小重山》詞:“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 茅盾 《小巫》:“ 菱姐 看見老爺臉上有點喜色,不住的點頭。”
(2).用在動詞後,表示動作的目的沒有實現。 魯迅 《故事新編·補天》:“﹝伊﹞疑心這東西就白薯似的原在泥土裡,禁不住很詫異了。” 艾蕉 《雨》:“母親忍不住了,連忙幫女兒脫下了濕衣。”
舒岳祥名句,巾山行同王監簿作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