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孟門,二國不祀

張載劍閣銘

名句出處

出自魏晉張載的《劍閣銘》

全文:
岩岩梁山,積石峨峨。
遠屬荊衡,近綴岷嶓。
南通邛僰,北達褒斜。
狹過彭碣,高逾嵩華。
  惟蜀之門,作固作鎮。
是曰劍閣,壁立千仞。
窮地之險,極路之峻。
世濁則逆,道清斯順。
閉由往漢,開自有晉。
  秦得百二,併吞諸侯。
齊得十二,田生獻籌。
矧茲狹隘,土之外區。
一人荷戟,萬夫趑趄。
形勝之地,匪親勿居。
  昔在武侯,中流而喜。
山河之固,見屈吳起。
興實在德,險亦難恃。
洞庭孟門,二國不祀
自古迄今,天命匪易。
憑阻作昏,鮮不敗績。
公孫既滅,劉氏銜璧。
覆車之軌,無或重跡。
勒銘山阿,敢告梁益。

張載詩詞大全

名句書法欣賞

張載洞庭孟門,二國不祀書法作品欣賞
洞庭孟門,二國不祀書法作品

參考注釋

洞庭

(1).廣闊的庭院。《莊子·天運》:“帝張《鹹池》之樂於洞庭之野。” 成玄英 疏:“洞庭之野,天池之間,非 太湖 之 洞庭 也。”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爾乃御文軒,臨洞庭。” 宋 蘇軾 《坤成節集英殿教坊詞·教坊致語》:“洞庭九奏,始識《鹹池》之音;靈岳三呼,共獻後天之祝。”

(2).湖名。即 洞庭湖 。《韓非子·初見秦》:“ 秦 與 荊 人戰,大破 荊 ,襲 郢 ,取 洞庭 、 五渚 、 江 南。” 唐 韓愈 《岳陽樓別竇司直》詩:“ 洞庭 九州間,厥大誰與讓?” 清 葉廷琯 《鷗陂漁話·莪州公詩》:“ 洞庭 春水添新漲,好看雙飛返故林。”參見“ 洞庭湖 ”。

(3).湖名。 太湖 的別名。《文選·左思<吳都賦>》:“指 包山 而為期,集 洞庭 而淹留。” 劉逵 注引 王逸 曰:“ 太湖 在 秣陵 東,湖中有 包山 ,山中有如石室,俗謂 洞庭 。”參見“ 太湖 ”。

(4).山名。在 江蘇省 太湖 中。有東西二山,東山古名 莫厘山 、 胥母山 、 元 明 後與陸地相連成半島。西山即古 包山 。

孟門

(1).古山名。在今 河南 輝縣 西。 春秋 時為 晉國 要隘。《左傳·襄公二十三年》:“ 齊侯 遂伐 晉 ,取 朝歌 ,為二隊,入 孟門 ,登 太行 。” 杜預 註:“ 孟門 , 晉 隘道。”《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殷紂 之國,左 孟門 ,右 太行 。” 唐 長孫佐輔 《對鏡吟》:“開簾覽鏡悲難語,對面相看 孟門 阻。”

(2).古山名。在 陝西 宜川 東北、 山西 吉縣 西,綿亘 黃河 兩岸,又稱 龍門 上口。《山海經·北山經》:“ 孟門 之山,其上多蒼玉,多金;其下多黃堊,多涅石。” 郭璞 注引《尸子》:“ 龍門 未闢, 呂梁 未鑿, 河 出於 孟門 之上。”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河水四》:“ 孟門 ,即 龍門 之上口也。實謂 黃河 之巨阨,兼 孟津 之名矣。”

不祀

(1).不祭祖先。《孟子·滕文公下》:“ 葛伯 放而不祀。” 趙岐 註:“放縱無道,不祀祖先。”《史記·周本紀》:“於是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讓不貢,告不王。”

(2).無人奉祀,比喻亡國或絕後。《左傳·文公五年》:“ 臧文仲 聞 六 與 蓼 滅,曰:‘ 皋陶 、 庭堅 不祀忽諸。’” 晉 盧諶 《贈劉琨》詩:“ 夫差 不祀,釁在勝 齊 。” 清 戴名世 《徐節婦傳》:“ 徐氏 之禍,可不謂烈哉!微節婦, 徐氏 不祀矣!”

張載名句,劍閣銘名句

詩詞推薦

洞庭孟門,二國不祀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