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示盛京留守諸臣》
全文:
宅洛名惟舊,遷邠地豈新。
維屏思保障,體國在安民。
業擬苞桑固,風期豐芑淳。
入疆懷有慶,述職慰時巡。
參考注釋
苞桑
(1).桑樹之本。《易·否》:“其亡其亡,繫於苞桑。” 孔穎達 疏:“苞,本也。凡物繫於桑之苞本,則牢固也。”《南史·宋紀上·武帝》:“若乃草昧經綸,化融於歲計,扶危靜亂,道固於苞桑。” 康有為 《上清帝第二書》:“民心固結,國勢自繫於苞桑矣。”
(2).比喻牢固的根基;根深柢固。 唐 歐陽詹 《吊漢武帝文》:“已臨隧炭,幾絶苞桑。” 宋 邵伯溫 《聞見前錄》卷十九:“或覆餗而終焉,或苞桑而振者。” 清 黃宗羲 《子劉子行狀》:“除此三大釁,而國家苞桑之業,已在世世。”
(3).《易·否》:“其亡其亡,繫於苞桑。” 孔穎達 疏:“若能其亡其亡,以自戒慎,則有繫於苞桑之固,無傾危也。”後因用“苞桑”指帝王能經常思危而不自安,國家就能鞏固。《後漢書·吳漢蓋延等傳論》:“ 光武 審《黃石》,存苞桑,閉 玉門 以謝 西域 之質,卑詞幣以禮 匈奴 之使,其意防蓋已弘深。” 李賢 註:“言聖人居天位,不可以安,常自危懼,乃是繫於苞桑也。” 宋 黃庭堅 《書磨崖碑後》詩:“ 明皇 不作苞桑計,顛倒四海由 祿 兒。”《三國演義》第十三回:“人君當守‘苞桑’戒,太阿誰執全綱紀。”
(4).叢生的桑樹。《詩·唐風·鴇羽》:“肅肅鴇行,集於苞桑。”
風期
(1).猶風信。 南朝 梁 任昉 《為庾杲之與劉居士虬書》:“勝寄冥通,諒有風期之遲。” 隋 虞世基 《秋日贈王中舍》詩:“伊昔風期早,金蘭信為寶。” 唐 杜甫 《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李賓客一百韻》:“風期終破浪,水怪莫飛涎。” 仇兆鰲 註:“風期,恐是言風信。”
(2).風度品格。《晉書·習鑿齒傳》:“其風期俊邁如此。”《世說新語·言語》“貧道重其神駿” 劉孝標 注引《高逸沙門傳》:“﹝ 支道林 ﹞少而任心獨往,風期高亮。”
(3).猶友誼、情誼。 唐 駱賓王 《夏日游德州贈高四》詩序:“傾意氣於一言,締風期於千祀。” 宋 司馬光 《河上督役懷器之寄呈公明叔度時器之鞫獄滄州》詩:“曾無禮節間,但以風期親。”
(4).風光。 唐 李白 《游敬亭寄崔侍御》詩:“相去數百年,風情宛如昨。”
豐芑
(1).《詩·大雅·文王有聲》:“ 豐水 有芑, 武王 豈不仕;詒厥孫謀,以燕翼子, 武王 烝哉。” 孔穎達 疏:“ 豐水 是無情之物,猶以潤澤而生菜為己事,況 武王 豈不以功業為事乎。言實以功業為事,思得澤及後人,故遺傳其所以順天下之謀,以安敬事之子孫。”後以“豐芑”指《詩·大雅·文王有聲》。 宋 魏了翁 《安少保果州生祠記》:“ 周 自 文 、 武 、 成 、 康 以來,《棫模》、《豐芑》、《嵩高》、《烝民》歌詠得人,本非一世之積。”
(2).指帝王慎選儲君,教育子孫。用《詩·大雅·文王有聲》典故。《宋史·樂志十四》:“ 豐 芑貽謀,建爾元子。” 清 顧汧 《玉牒賦》:“追 豐 芑而踵武,與 有邰 而共轂。”
(3).指帝王推衍教育子孫之澤於國人,廣設學校,為國儲才。 宋 周密 《齊東野語·杭學游士聚散》:“慨祖宗之立法,廣學校以儲材;非惟衍 豐 芑以貽後人,蓋亦隆 漢 都而尊上國。” 元 柳貫 《處州路新修廟學碑銘》:“將令千里之民,均霑 豐 芑之澤,仁漸義漬,貽訓遠矣。” 明 張居正 《翰林院讀書說》:“聖天子迺猶念傾 豐 芑,網羅草澤,特選爾諸士,登諸詞苑。”
(4).指一般人對子孫的教育培養。 元 吳萊 《遣兒諤初就學》詩:“ 豐 芑務貽謀, 宋 苗寧揠長。” 明 章懋 《芙蓉書屋》詩:“回視昔年讀書處,溪上芙蓉即 豐 芑;貽謀萬卷書傳香,更有鳳毛為世瑞。”
(5).借指國家奠基之地。 明太祖 建都於 南京 , 成祖 北遷,仍建為 留都 。 明 代詩文時以“豐芑”指 南京 。 明 楊漣 《與熊操江書》:“ 豐 芑重地,鼎藉紀綱。眼明力定,識遠機沉,中間葆護正人,肅清邪崇(祟),綏靖地方, 留都 宮殿山川,另是一番清明氣色,固已社稷實式憑之。” 清 黃宗羲 《陳定生先生墓志銘》:“會 眉生 保舉入 京 ,劾 楊武陵 ,並及 大鋮 妄畫條陳,鼓煽 豐 芑, 大鋮 始阻喪,先生與 次尾 因草, 留都 防亂揭。”
乾隆名句,示盛京留守諸臣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