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上下迴環看,始識三峰面目真

李寄瞻三峰

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李寄的《瞻三峰》

全文:
高似削成標突兀,奇於隱處露精神。
山中上下迴環看,始識三峰面目真

李寄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上下

(1) 高處和低處;上面和下面;職位上較高的和較低的人

上下同欲者勝。——《孫子·謀攻》

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

上下天光,一碧萬頃。——范仲淹《岳陽樓記》

(2) 輩分上較高的和較低的人

全家上下都很高興

(3) 從上面到下面

上下打量著這位陌生人

(4) 指程度上高低、優劣

不分上下

(5) 用在數量詞後,表示概數;左右

今年一畝地能有一千斤上下的收成

這位先生今年五十上下

(6) 稱衙門中的差役

這般炎熱,上下只得擔待一步!——《水滸傳》

迴環

(1).循環往復。《關尹子·四符》:“五行之運,因精有魂,因魂有神,因神有意,因意有魄,因魄有精,五者迴環不已。” 唐 李嶠 《汾陰行》:“道傍古老長嘆息,世事迴環不可識。” 宋 王安石 《即事》詩之三:“眇眇萬古歷,迴環今幾周?”

(2).指反覆。 清 黃宗羲 《復秦燈岩書》:“忽奉手書,迴環不能釋手。”

(3).環繞。 唐 令狐楚 《賦山》詩:“山,聳峻,迴環,滄海上,白雲間。” 宋 蘇舜欽 《關都官孤山四照閣》詩:“旁觀竹樹迴環翠,下視湖山表里清。” 元 耶律楚材 《復用前韻》:“門外迴環皆碧水,亭中坐臥得青山。”

亦作“廻環”。1.周行;循環。《文選·顏延之<應詔觀北湖田收>詩》:“飛奔互流綴,緹彀代廻環。” 李周翰 註:“廻環,周行也。” 唐 韓愈 《劉生》詩:“天星迴環數纔周,文學穰穰囷倉稠。” 明 何景明 《昔游篇》:“星樞常不轉,海岳自廻環。”

(2).反覆;來回。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雜文》:“ 揚雄 《解嘲》,雜以諧謔,迴環自釋,頗亦為工。” 唐 白居易 《醉後贈人》詩:“香毬趁拍迴環匼,花盞拋巡取次飛。” 郁達夫 《采石磯》:“‘茫茫來日愁如海,寄語 羲和 快著鞭。’迴環念了兩遍之後,背後的園門裡忽而走了一個人出來。”

(3).環繞。 前蜀 杜光庭 《自到仙都山醮詞》:“眾流迴環,嚴設龍蛇之府;羣峰拱衛,秀為真聖之都。” 清 杜岕 《過隱仙道院》詩:“古樹半身在,迴環有竹林。” 柔石 《夜底怪眼》:“往常的有一種灰白的水鳥,每當太陽落下最後底光在西山之巔的時候,它們總飛出來在 寶城 底城上,迴環的翱翔三圈。”

三峰

(1).三山峰。指 華山 之 蓮花 、 毛女 、 松檜 三山峰。 唐 陶翰 《望太華贈盧司倉》詩:“行吏到 西華 ,乃觀三峰壯。”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淚添九曲 黃河 溢,恨壓三峰 華岳 低。”

(2).三山峰。指 江蘇 三茅山 之 大茅 、 中茅 、 小茅 三山峰。 唐 陸龜蒙 《寄茅山何威儀》詩之二:“大小三峰次 九華 ,靈蹤今盡屬 何 家。”

(3). 華州 之代稱。《敦煌曲子詞·菩薩蠻》:“鑾駕在三峰,天同地不同。” 前蜀 韋莊 《秦婦吟》:“明朝曉至三峰路,百萬人家無一戶。”

面目

(1) 相貌

面目可憎

(2) 事物的外表、形態;面貌

還其本來面目

入世之面目。——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

忠烈之面目

(3) 比喻事物所呈現的景象

顯出廬山真面目

(4) 指面子、臉面

愧無面目見人

何面目以歸漢。——《漢書·李廣蘇建傳》

何面目見吾邑義士。——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李寄名句,瞻三峰名句

詩詞推薦

山中上下迴環看,始識三峰面目真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