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書和蘇軾過溪橋詩畢復成一首仍用其韻》
全文:
摹帖無少似,仰山還隔邱。
書詩偶師意,望梧頗識秋。
一如米臨唐,懾於真跡留。
一如董書杜,石浦懷深湫。
貌相非聖教,痕乃同釵頭。
天瓶揭其義,眼巨言不浮。
而我此何為,嘵辯劣與優。
跡藏作者三,亦共雲煙流。
徒因付名山,聊記曾一游。
終非所當勤,當勤如舜憂。
參考注釋
貌相
(1).容貌;外表。《前漢書平話》卷下:“太后與 呂胥 商議, 呂胥 教一般貌相女人選一個,詐做皇后,至於前殿。”《水滸傳》第十一回:“ 林沖 看那人時……身材長大,貌相魁宏。”
(2).謂根據外貌判斷人。 元 施惠 《幽閨記·抱恙離鸞》:“怎凡人貌相,海水斗升量。” 清 李漁 《奈何天·密籌》:“人不可以貌相。”
聖教
(1).舊稱 堯 、 舜 、 文 、 武 、 周公 、 孔子 的教導。 漢 王充 《論衡·率性》:“ 孔 門弟子七十之徒,皆任卿相之用,被服聖教,文才雕琢,知能十倍,教訓之功而漸漬之力也。” 三國 魏 阮籍 《樂論》:“故聖教廢毀,則聰慧之人並造奇音。”《新唐書·柳渾傳》:“﹝ 柳渾 ﹞早孤,方十餘歲,有巫告曰:‘兒相夭且賤,為浮屠道可緩死。’諸父欲從其言, 渾 曰:‘去聖教,為異術,不若速死。’”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經學理學》:“ 東吳 之 惠氏 、 東浙 之 萬氏 ,經學皆宗 漢 ,而未嘗悖聖教也。” 梁啓超 《致伍秩庸星使書》:“今 中國 之人,號稱奉聖教,而農工商賈,終身未登夫子廟堂,不知聖教為何物。”
(2).宗教信徒對各自宗教的尊稱。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吠舍厘國》:“時諸大聖莫不悲感,即召集諸苾芻,依毘奈耶訶責制止,削除謬法,宣明聖教。” 唐 盧士衡 《寄天台道友》詩:“且住人閒行聖教,莫思天路便登龍。”
釵頭
釵的首端。多指釵。 唐 王建 《留別田尚書》詩:“不看匣里釵頭古,猶戀機中錦樣新。” 宋 柳永 《木蘭花·海棠》詞:“美人縴手摘芳枝,插在釵頭和鳳顫。” 元 馬祖常 《楊花宛轉曲》:“釵頭燼墜玉蟲初,盆里絲繅銀繭乍。”
乾隆名句,書和蘇軾過溪橋詩畢復成一首仍用其韻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