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元代吳當的《送丁太初溫州蒙古字學正》
全文:
國字崇當代,人才起妙年。
風雲千里駿,日月九重天。
翰苑司掄選,中書屬次銓。
光榮毛義檄,奮發祖生鞭。
學廣儒宮制,書傳弟子員。
宦情依冷椽,官舍擁寒氈。
筮仕無踰此,如君更穎然。
永嘉今壯辟,多藝夙稱賢。
咨訪兼留意,英髦孰接肩。
舊家疑寂寞,遺簡想流傳。
必使聲華盛,應知學業全。
高情何特達,勝日共周旋。
薦豆登霜柚,充庖載海鮮。
洞簫吹月下,玉樹立風前。
已兆魚龍化,何嫌雨露偏。
群公爭薦進,拭目去翩翩。
參考注釋
翰苑
(1).文苑。文翰薈萃之處。 唐 王勃 《上武侍極啟》:“攀翰苑而思齊,傃文風而立志。”
(2).翰林院的別稱。《宋史·蕭服傳》:“文辭勁麗,宜居翰苑。” 清 鈕琇 《觚賸續編·得樹》:“二甲第二入翰苑,非其志也。”
掄選
選拔,挑選。《宋史·張齊賢傳》:“ 太宗 擢進士,欲置 齊賢 高第,有司偶失掄選,上不悅。” 明 張居正 《請重修<大明會典>疏》:“掄選儒臣,分局纂修。” 清 馬建忠 《適可齋記言·巴黎復友人書》:“此列國掄選使才,所由以交涉實學嚴加考核,庶幾使館無濫竽之輩,行人無辱命之虞。”
中書
(1).皇宮中的藏書。亦特指宮中記事的書。《漢書·儒林傳·孔安國》:“ 成帝 時求其古文者, 霸 以能為《百兩》徵,以中書校之,非是。” 顏師古 註:“中書,天子所藏之書也。”《後漢書·伏湛傳》:“ 永和 元年,詔 無忌 與議郎 黃景 校定中書《五經》、諸子百家、藝術。” 李賢 註:“中書,內中之書也。”《三國志·吳志·孫亮傳》“日於苑中習焉” 裴松之 注引《吳歷》:“ 亮 數出中書視 孫權 舊事。”
(2).官名。中書令的省稱。 漢 設中書令,掌傳宣詔令,以宦者為之,後多任用名望之士。《漢書·蕭望之傳》:“ 望之 以為中書政本,宜以賢明之選。” 晉 庾亮 《讓中書令表》:“國恩不已,復以臣領中書。” 隋 唐 以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議國政,俱為宰相,後因以中書稱宰相。《宋史·葉清臣傳》:“陛下欲息奔競,此繫中書。若宰相裁抑奔競之流,則風俗惇厚,人知止足。” 清 洪昇 《長生殿·賄權》:“中書獨坐攬朝權,看炙手威風赫烜。”
(3).官名。中書舍人的省稱。 隋 、 唐 時為中書省的屬官。 明 清 廢中書省,於內閣設中書舍人,掌撰擬、繕寫之事。《儒林外史》第四九回:“中書的班次,進士是一途,監生是一途。”《官場現形記》第五三回:“他就湊了千把銀子,捐了個內閣中書。”
(4).官署名。 唐 代的中書省、 宋 代的政事堂,亦直稱為“中書”。 唐 白居易 《和裴相公傍水閒行絕句》:“行尋春水坐看山,早出中書晚未還。” 宋 葉夢得 《石林詩話》卷中:“ 文潞公 在樞府,嘗一日過中書,與 荊公 行至題下。”
(5).毛筆的別稱,“中書君”的省稱。《剪燈餘話·武平靈怪錄》:“早拜中書事 祖龍 , 江淹 親向夢中逢。”參見“ 中書君 ”。
吳當名句,送丁太初溫州蒙古字學正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