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李復的《峽山遇雨》
全文:
侵曉登楚山,山峻苦艱陟。
半山忽陰晦,舉手不可識。
躋攀穿雲過,赫然見日出。
俯視雲氣中,洶湧浩無極。
滉瀁雪海翻,兀硉寒冰立。
蛟龍見或沒,鬐鬣火旆赤。
風雷恣訇磕,萬車無轍跡。
神君互麾訶,眾怪爭跳躑。
變異從何來,萬熊不可測。
峰頂日晴明,下方驚雨急。
倏爾寂無聲,昏翳豁開釋。
返照光景新,岩岫翠欲滴。
瀑泉縞帶垂,稻塍清流溢。
高路靜無泥,牽挽望前驛。
世俗信耳目,天地度以臆。
安知視聽外,奇駭可窮索。
孰知滄溟寬,但見蹄涔窄。
茲事非傳聞,吾行所自覿。
參考注釋
龍見
(1).《易·乾》:“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高亨 註:“龍出現於田中,比喻大人活動於民間,人見之則有利。”後因以“龍見”指王者能有治績。《莊子·在宥》:“屍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 成玄英 疏:“聖人寂同死屍寂泊,動類飛龍在天。”
(2).喻羽化而登仙。《文選·郭璞<遊仙詩>之一》:“進則保龍見,退為觸藩羝。” 李善 註:“進謂求仙也,退謂處俗也。”
(3).《易·乾》:“雲從龍,風從虎。”“龍”喻事物的主幹,因以“龍見”喻文章根本已立。 晉 陸機 《文賦》:“或虎變而獸擾,或龍見而鳥瀾。” 郭紹虞 等註:“‘龍見’句譬文章根本已立而枝節未妥。”
(4).蒼龍七宿出現。《左傳·桓公五年》:“凡祀,啟蟄而郊,龍見而雩。” 杜預 註:“龍見,建巳之月。蒼龍宿之體,昏見東方,萬物始盛。待雨而大,故祭天。遠為百穀祈膏雨也。”《北齊書·恩倖傳·高阿那肱》:“ 源師 嘗諮 肱 云:‘龍見,當雩。’”
鬐鬣
亦作“鬐鬛”。1.魚、龍的脊鰭。《文選·木華<海賦>》:“巨鱗插雲,鬐鬣刺天。” 李善 注引 郭璞 《<上林賦>注》:“鰭,魚背上鬣也。” 唐 劉禹錫 《客有為余話登天壇遇雨之狀因以賦之》詩:“蛟龍露鬐鬛,神鬼合變態。” 宋 孔平仲 《和常父望吳亭》:“游龍出鬐鬣,怒馬軒頸項。” 清 孫枝蔚 《蠹魚》詩:“每思作檄先討蟫,鬐鬛雖小網須深。”
(2).借指馬。 唐 杜荀鶴 《投江上崔尚書》詩:“若許登門換鬐鬛,必應辛苦事風雷。”
(3).獸畜的鬃毛。 清 龔自珍 《盧公神道碑銘》:“天祿辟邪,鬐鬣飛颺。”
火旆
亦作“ 火斾 ”。紅色的旌旗。 唐 李群玉 《涼公從叔春祭廣利王廟》詩:“海客斂威驚火旆, 天吳 收浪避樓船。” 唐 唐彥謙 《送樊琯司業歸朝》詩:“黌室青衿盡,渠門火旆揚。” 唐 黃滔 《秋色賦》:“昨日金輿,天子自西郊而迎入;此時火斾, 祝融 指南極以遄征。”
李復名句,峽山遇雨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