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唐代蔣渙的《故太常卿贈禮部尚書李公及夫人輓歌二首》
全文:
白簡嘗持憲,黃圖復尹京。
能標百郡則,威肅一朝清。
典秩崇三禮,臨戎振五兵。
更聞傳世業,才子有高名。
封樹遵同穴,生平此共歸。
鏡埋鸞已去,泉掩鳳何飛。
薤挽疑笳曲,松風思翟衣。
揚名將寵贈,泉路滿光輝。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典秩
猶典常。《三國志·蜀志·劉理傳》:“策曰:‘小子 理 ,朕統承 漢 序,祗順天命,遵脩典秩,建爾於東,為 漢 藩輔。’”
三禮
(1).古祭天、地、宗廟之禮。《書·舜典》:“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禮?’” 孔 傳:“三禮,天、地、人之禮。”《隋書·禮儀志序》:“ 唐 虞 之世,祭天之屬為天禮,祭地之屬為地禮,祭宗廟之屬為人禮。”
(2).儒家經典《周禮》、《儀禮》、《禮記》的合稱。《後漢書·儒林傳下·董鈞》:“中興, 鄭眾 傳《周官經》,後 馬融 作《周官傳》,授 鄭玄 , 玄 作《周官注》。 玄 本習《小戴禮》,後以古經校之,取其義長者,故為 鄭氏 學。 玄 又注 小戴 所傳《禮記》四十九篇,通為《三禮》焉。” 唐 韓愈 《送陳密序》:“今將易其業而《三禮》是習,願先生之張之也。” 清 方文 《贈顧匠先兄弟》詩:“束髮受《三禮》,文辭何瑰奇!”
(3).指喪禮、葬禮、祭禮。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六·三禮》:“ 楊太史 用賓 《致知小語》云:《周禮》、《儀禮》、《大戴禮》,曰《三禮》;喪禮、葬禮、祭禮,亦曰三禮;天神、人鬼、地祇,亦曰三禮。”
臨戎
親臨戰陣;從軍。《三國志·魏志·高貴鄉公髦傳》:“今宜皇太后與朕暫共臨戎,速定醜虜,時寧東夏。” 南朝 梁 蕭統 《弓矢贊》:“弓用筋角,矢製良工,亦以觀德,非止臨戎。” 唐 李商隱 《漫成》詩之四:“不妨常日饒輕薄,且喜臨戎用草萊。”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奎壯烈》:“其兄 忠烈公 明瑞 嘗殉節 滇 南 ,故 純皇帝 不欲使其臨戎。”
五兵
(1).五種兵器。所指不一。《周禮·夏官·司兵》:“掌五兵五盾。” 鄭玄 注引 鄭司農 云:“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也。”此指車之五兵。步卒之五兵,則無夷矛而有弓矢。見《司兵》 鄭玄 注。《穀梁傳·莊公二十五年》:“天子救日,置五麾,陳五兵五鼓。” 范寧 註:“五兵:矛、戟、鉞、楯、弓矢。”《漢書·吾丘壽王傳》:“古者作五兵。” 顏師古 註:“五兵,謂矛、戟、弓、劍,戈。”
(2).泛指各種兵器。《隋書·達奚長儒傳》:“且戰且行,轉鬭三日,五兵鹹盡,士卒以拳毆之。” 唐 獨孤及 《慶鴻名頌》:“ 唐 興百三十有八載,皇帝在賄天下,鑄五兵為農器,棲萬姓於壽域。”
(3).泛指軍隊。《戰國策·齊策五》:“彼明君察相者,則五兵不動而諸侯從。”《舊唐書·太宗紀上》:“若 軒轅 善用五兵,即能北逐 獯鬻 。”
(4).指戰爭。 南朝 梁 劉孝標 《金華山棲志序》:“ 左元放 稱此山云:‘可免洪水五兵,可合神丹九轉。’” 前蜀 杜光庭 《晉公太白狼星醮詞》:“弓弢戢偃,雨順風調,百穀有年,五兵永息。”
(5).“五兵尚書”的省稱。詳“ 五兵尚書 ”。
蔣渙名句,故太常卿贈禮部尚書李公及夫人輓歌二首名句
名句推薦
上岸牽船事已違,田園歸計亦悠哉
錢鍾書《陳病樹丈[祖壬]居無廬圖屬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