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王之道的《滿庭芳(代人上高太尉,時在太學)》
全文:
蔡水西來,於門南峙,天波擁入華楹。
芝蘭爭秀,難弟遇難兄。
欲說隨龍雨露,慶千載、河海初清。
良辰好,榴花照眼,綠柳隱啼鶯。
君恩,隆橫賜,冰桃火棗,來自蓬瀛。
正霧橫玉篆,泉瀉金鯨。
四座香和酒泛,對妙舞、弦索鏗鍧。
椿難老,年年今日,論報祝長生。
參考注釋
四座
指坐在周圍的人
她那燦爛的音色和深沉的感情驚動了四座。——《第二次考試》
和酒
古代的一種酒。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笨麴並酒》:“作和酒法:酒一斗;胡椒六十枚,乾薑一分,雞舌香一分,蓽撥六枚,下簁,絹囊盛,內酒中。一宿,蜜一升和之。”
妙舞
美妙之舞。《後漢書·文苑傳下·邊讓》:“繁手超於《北里》,妙舞麗於《陽阿》。” 唐 杜甫 《陪王侍御同登東山》詩:“笛聲憤怨哀中流,妙舞逶迤夜未休。” 明 陳子龍 《柳枝詞》之一:“妙舞新傳 回鶻 隊,紅燈碧月鬭清宵。” 瞿秋白 《文藝雜著·鐵花》:“不是那輕揮羽扇,妙舞迴旋的--而是胼胝滿目--是有力的掌。”
弦索
(1).弦樂器上的弦。指弦樂器。 唐 元稹 《連昌宮詞》:“夜半月高弦索鳴, 賀老 琵琶定場屋。” 唐 顧雲 《池陽醉歌贈匡廬處士姚岩傑》詩:“弦索緊快管聲脆,急曲碎拍聲相連。” 陳毅 《頤和園五一春遊紀盛》詩:“簫笛弦索齊奏,氣球直於蒼穹。”
(2). 金 元 以來,北方戲曲或曲藝多以絲弦樂器伴奏,後人因以“弦索”為北曲的代稱。如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也稱《弦索西廂》。 明 沉寵綏 有《弦索辨訛》三卷。
絃索:同“ 弦索 ”。 1.樂器上的弦。多用作弦樂器的總稱。 唐 元稹 《連昌宮詞》:“夜半月高絃索鳴, 賀老 琵琶定場屋。” 宋 周邦彥 《解連環》詞:“燕子樓空,暗塵鎖、一牀絃索。”參見“ 弦索 ”。
(2).彈奏弦樂。 宋 蘇軾 《虢國夫人夜遊圖》詩:“宮中羯鼓催花柳, 玉奴 絃索 花奴 手。”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詞曲·弦索入曲》:“予幼時,猶見老樂工二三人,其歌童也俱善絃索,今絶響矣。”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鞏仙》:“ 惠 雅善歌,絃索傾一時。”
(3). 金 元 以來常稱用琵琶、三弦等弦樂伴奏的戲曲、曲藝為“絃索”。一般多指北曲。 清 王夫之 《讀四書大全說·孟子·離婁上篇一》:“於今世俗之樂,則南以拍板,北以絃索。”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語》卷三:“數年以來,如 雙珠 之崑腔, 潤寶 之絃索,並有盛名。” 姚華 《論文後編·目錄中》:“ 明 清 兩朝,南曲為盛,中 清 以後,曲就衰微。其行世者,鼓辭絃索諸調,聲益變而辭益紛。”參見“ 弦索 ”。
鏗鍧
(1).形容聲音洪亮。《文選·班固<東都賦>》:“鐘鼓鏗鍧,管弦燁煜。” 李周翰 註:“鏗鍧,聲也。” 唐 白行簡 《三夢記》:“羣女旋進,金石絲竹鏗鍧,震響中署。”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江右游日記》:“入一門,黑暗漫無所睹,但聞傳響鏗鍧,比明處更宏遠。” 清 繆鍾渭 《紀大東溝戰事吊鄧總兵世昌》詩:“兩軍鏖戰洪濤中,雷霆鏗鍧天異色。”
(2).形容文詞鏗鏘有力。 唐 楊炯 《<王勃集>序》:“兄 勔 及 劇 ,磊落詞韻,鏗鍧風骨,皆九變之雄律也。” 宋 劉克莊 《<辛稼軒集>序》:“公所作大聲鏜鎝,小聲鏗鍧,橫絶六合,掃空萬古,自有蒼生以來所無。” 清 宋犖 《漫堂論詩》:“獨 唐 人諸體鹹備,鏗鍧軒昂,為風雅極致。”
王之道名句,滿庭芳(代人上高太尉,時在太學)名句
名句推薦
詩詞推薦
![四座香和酒泛,對妙舞、弦索鏗鍧 詩詞名句](/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