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釋文珦的《問李篔房疾》
全文:
篔翁非時流,溫然古君子。
我雖異教人,臭味略相似。
四月不見翁,相望隔煙水。
石壇忽來前,言翁乖攝理。
真體本無病,請說病原委。
乃知為蒼生,常欲致平治。
神明所扶持,厥疾自衰已。
秋日定拿舟,賀翁勿藥喜。
既為蒼生病,須為蒼生起。
比壽於廣成,與宋相終始。
參考注釋
異教
(1).不同的教化。《宋書·何承天傳》:“勤惰異教,貧富殊資,疆埸之民,多懷彼此。”
(2).不是自己所信奉的宗教。 晉 蔡謨 《佛像頌議》:“今欲發王命,敕史官,上稱先帝好佛之志,下為異教作一像之頌,於義有疑焉。”異教,一本作“ 夷狄 ”。 唐 韓愈 《華山女》詩:“ 華山 女兒家奉道,欲驅異教歸仙靈。”
(3).特指非正統的宗教。 宋 葉適 《李氏中洲記》:“佛之學入中原,其始固為異教而已,久而遂與聖人之道相亂。”
(4).非正統的思想學派。 金 元好問 《曲阜紀行》詩之八:“ 魯 人惑異教,吾道宜湮淪。 許行 學 神農 ,耒耜手自親,當時 子孟子 ,直以為匪民。”
臭味
臭惡之氣味。《周禮·天官·內饔》“辨腥臊羶香之不可食者” 漢 鄭玄 註:“腥臊羶香可食者,是別其不可食者,則所謂者皆臭味也。” 清 趙翼 《裙帶魚臭如醃鯗莪洲白門乃酷嗜詩以調之》:“臭味輼輬不可親,嗜痂偏作席間珍。”
(1).氣味。 漢 仲長統 《昌言下》:“性類純美,臭味芬香,孰有加此乎?” 宋 蘇軾 《題楊次公蕙》詩:“蕙本蘭之族,依然臭味同。”
(2).比喻志趣。 漢 蔡邕 《玄文先生李休碑》:“凡其親昭朋徒,臭味相與,大會而葬之。” 唐 元稹 《與吳端公崔院長五十韻》:“吾兄諳性靈, 崔子 同臭味。投此掛冠詞,一生還自恣。” 清 方苞 《贈潘幼石序》:“豈臭味之同,雖先生亦有不能自主者耶?”
(3).比喻同類。《左傳·襄公八年》:“ 季武子 曰:‘誰敢哉!今譬於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 杜預 註:“言同類。” 唐 李百藥 《房彥謙碑》:“且復留連宴賞,提攜臭味,登山臨水,必動詠言。” 宋 蘇軾 《下財啟》:“夙緣契好,獲媾婚姻,顧門閥之雖微,恃臭味之不遠。”
相似
相類;相像
相似三角形
豕與亥相似。——《呂氏春秋·慎行論》
釋文珦名句,問李篔房疾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