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陳傅良的《教授李夢符惠宣聖書像用韻奉酬》
全文:
一藝必有師,尚論襄與夔。
一國必有師,尚論管與伊。
信知師道尊,分與君父夷。
吁嗟文王沒,斯文屬之誰。
微言二十篇,論次自學而。
傳之者顏曾,其後則子思。
方當周公衰,諸子出怪奇。
王公各師承,一語可觧頤。
見之擁篲迎,不見嚬其眉。
孟子獨推尊,是惟聖之時。
苟不本孔氏,皆放其淫詞。
於是尊孔孟,誕作百世師。
自非戎翟秦,孰背此道馳。
本朝郡為學,薄海尸祝之。
往往屈萬乘,降升廟庭垂。
我作暮春堂,魯論以自隨。
扁題落天上,鬼遁蛟龍移。
江山護昭回,誰敢或訕嗤。
中有夫子像,來從魯家兒。
廣文以遺我,溫厲尚可追。
吾今得吾師,下視眾說卑。
世世萬子孫,永此巢一枝。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信知
深知,確知。 唐 杜甫 《兵車行》:“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太平廣記》卷九九引 唐 唐臨 《冥報記·李大安》:“於是嘆異,信知聖教不虛,遂加崇信焉。”
師道
(1).猶師法。指老師的學問或技藝體系。《漢書·匡衡傳》:“ 望之 奏 衡 經學精習,説有師道,可觀覽。” 明 顧起元 《客座贅語·師法》:“數十年前,士人多能持師道,以訓弟子。”
(2).為師之道。《後漢書·桓榮傳》:“臣師道已盡,皆在太子,謹使掾臣 氾 再拜歸道。” 宋 陳亮 《廷對策》:“後世之所謂明君賢主,於君道容有未盡,而師道則遂廢矣。”
(3).指師之地位、作用以及尊師之風尚。 唐 韓愈 《師說》:“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魯迅 《書信集·致曹聚仁》:“古之師道,實在太尊,我對此頗有反感。”
分與
分給。 唐 陸龜蒙 《中酒賦》:“愁應 平子 分與,渴是 相如 傳得。” 清 李漁 《連城璧》外編卷四:“寫完,念了一遍,回去取出一個拜匣,開出來都是銀子,分與眾人,到臨了各取一錠,付與 竺生 、 慶生 。”
君父
(1).對父為國君者的稱呼。《左傳·僖公五年》:“ 重耳 曰:‘君父之命不校。’”《國語·晉語一》:“孝、敬、忠、貞,君父之所安也。” 清 葉廷琯 《吹網錄·立忠王璵為太子》:“被譖獲全,亦恩由君父,何得歸功臣下。”
(2).特稱天子。 三國 魏 曹植 《求自試表》:“昔 耿弇 不俟 光武 ,亟擊 張步 ,言不以賊遺於君父也。” 唐 元稹 《贈田弘正父庭玠等》:“朕以眇身,欽承大寳,為億兆人之君父,奉十一聖之宗祧。” 宋 蘇軾 《再論積欠六事四事札子》:“只為朝廷惜錢,不為君父惜民,類皆如此。” 清 孫枝蔚 《句容遇顏含章請予題二顏公祠》詩:“後來君父屢蒙塵,未聞宵小戒朝端。” 魯迅 《熱風·隨感錄三十三》:“從前的排斥外來學術和思想,大抵專靠皇帝;自 六朝 至 唐 宋 ,凡攻擊佛教的人,往往說他不拜君父,近乎造*反。”
陳傅良名句,教授李夢符惠宣聖書像用韻奉酬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