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陸游的《大雨》
全文:
今年景氣佳,有禱神必答,時時雖閔雨,顧盼即沾洽。
綿地千裡間,四月秧盡插。
季夏雨三日,淒爽欲忘箑。
瀦水如塞河,決水如放閘,幾席亂蛙黽,庭除泳鵝鴨。
舍邊魚受釣,戶外鷗可狎。
飛螢最得意,終夕自開闔。
蕭蕭菰蒲聲,怳若船入夾。
嗟予亦耐事,堅坐書滿榻。
懸知罷亞收,已足供伏臘。
會約張志和,清風泛苕霅。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懸知
料想;預知。 北周 庾信 《和趙王看伎》:“懸知曲不誤,無事畏 周郎 。”《太平廣記》卷七一引《玄門靈妙記》:“法之效驗,未敢懸知。” 宋 秦觀 《和東坡紅鞋帶》:“懸知百年事已定,卻笑列仙形甚臞。” 明 吳承恩 《移竹寺中得詩》之四:“懸知此君意,亦自要狂夫。”
罷亞
(1).稻名。 唐 杜牧 《郡齋獨酌》詩:“罷亞百頃稻,西風吹半黃。” 宋 沉遼 《村舍》詩:“九月罷亞收,流水滿郊原。” 元 王惲 《平湖樂》曲:“黃雲罷亞捲秋風,社瓮春來重,父老持杯十分送。” 清 錢謙益 《再題奚川八景畫卷》詩:“故園門巷長蓬蒿,西風罷亞生荊杞。”
(2).稻多貌。 宋 歐陽修 《送梅秀才歸宣城》詩:“罷亞霜前稻,鉤輈竹上禽。” 宋 蘇軾 《登玲瓏山》詩:“翠浪舞翻紅罷亞,白雲穿破碧玲瓏。” 王十朋 集注引 李厚 曰:“罷亞,稻多貌。”
伏臘
亦作“ 伏臈 ”。1.古代兩種祭祀的名稱。“伏”在夏季伏日,“臘”在農曆十二月。《史記·留侯世家》:“ 留侯 死,並葬黃石,每上冢伏臘,祠 黃石 。”《後漢書·孝明帝紀》:“今百姓送終之制,競為奢靡。生者無擔石之儲,而財力盡於墳土。伏臘無糟糠,而牲牢兼於一奠。” 明 唐順之 《皇陵行》:“伏臈烝嘗時不後,清明寒食更澆酒。”
(2).指伏祭和臘祭之日,或泛指節日。 漢 楊惲 《報孫會宗書》:“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炮羔,斗酒自勞。”《周書·晉盪公護傳》:“每四時伏臘, 高祖 率諸親戚,行家人之禮,稱觴上壽。”《梁書·處士傳·何胤》:“每伏臘放囚還家,依期而返。” 清 錢謙益 《壽何嶧縣序》:“兩從叔翩翩少年,歲時伏臘,與先生輩徵逐讌飲,有承平王孫之樂。”
(3).借指生活或生活所需的物質資料。 唐 白居易 《江樓早秋》詩:“欲作雲泉計,須營伏臈資。” 宋 蘇舜欽 《答韓持國書》:“此雖與兄弟親戚相遠,而伏臘稍充足,居室稍寬。”《金史·王去非傳》:“督妻孥耕織以給伏臘。”
陸游名句,大雨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