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學習歷史知識可以讓人知興替,歷史隨時產生,是人們在過去自由活動的如實記錄。它存在的意義是,讓人們總結過去,充實未來的生活,以史為鑑,借古論今。
歷史知識(第11頁):
- 御倉
- 安德海
- 夏侯
- 大虔晃
- 孔子廟堂碑
- 會真記
- 今古學考
- 都都寨
- 漳南書院
- 北面諸帳官
- 田忌
- 妃嬪媵嬙
- 徐龕
- 劉文炳
- 李續宜
- 晉江縣
- 玉殿傳臚
- 禮部式
- 孫儒
- 司更大夫
西夏糧倉名。西夏於產糧地多設窖藏糧。鳴沙州(今寧夏中寧東北)一地有窖藏米多至百萬石。
1844—1869 清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自宮為宦,人稱“小安子”。同治初,受慈禧太后寵信,漸乾國政。同治八年(1869)秋,奉慈禧密旨,赴南方採辦宮中用物,沿途張揚跋扈,招權納賄。山東巡撫丁寶楨以宦官出宮任事“非制”,捕殺於濟南(一說丁得恭親王密令殺之)...
戰國時人。楚國封君。為楚頃襄王近臣。封邑在夏(今湖北武漢東南)。大夫莊辛曾言於楚頃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輦從鄢陵君與壽陵君,專淫逸侈靡,不顧國政。”見《戰國策·楚策四》。
?—871 唐時渤海第十二代王。公元857—871年在位。大彝震弟。一次遣使朝唐,二次遣使入日本。
唐武德九年(626)立。虞世南撰並書。楷書三十五行,行六十字。原在長安城內國子學孔子廟,晚唐以後毀失。原石拓本在北宋時已極罕見,今存北宋王彥超摹刻本,稱陝本;元山東城武摹刻本,稱城武本。前者存於今陝西西安碑林,拓本最為流行。清李宗瀚又得舊拓,號稱系唐原石殘拓而...
傳奇小說《鶯鶯傳》的別稱。因傳雲男主人公張生賦《會真詩》三十韻,故名。唐人崇道教,常以“真”稱“仙”。“會真”即“遇仙”之意。“仙”則常用於妖艷女子,甚至娼妓,此指女主人公鶯鶯。
書名。近人廖平撰。分上下卷。上卷為表,就今古學經傳師法、名目、統宗、宗旨、流派、篇目等方面之異同,列表對照,篇後附以己說,凡二十篇。下卷為經話,解說立表之意。自謂是書“多未定之說,俟有續解,再以補iE"(《今古學考·序》)。成書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認...
明都掌蠻置。在今四川興文縣南建武鎮東。形勢險要。萬曆二年(1574)明軍征都掌蠻,進克都都寨。事平,改為都定寨。
清初書院之一。在直隸廣平府肥鄉屯子堡(今屬河北)漳河之南。郝公函以義學田收入建置,侍郎許三禮題匾。顏元六十二歲時應聘主其教事,設文事、武備、經史、藝能等科,與當時講習理學書院制度有別。後書院遭水災淹沒,顏元辭教歸里。
遼北面官類名。遼內大部族除迭剌部(後析為五院、六院)外,尚有遙輦九帳、奚王府、乙室部及外戚國舅族等。對這些部族,亦設專門機構、官員進行管理,統稱諸帳官。其主要官衙有遙輦九帳大常袞司、大國舅司、國舅別都、渤海帳司(滅渤海國後所存族帳)、奚王府、乙室王府等。
又作田期、田期思、田臣思、陳忌、陳臣思。因封於徐州(今山東滕州東南),又稱徐州子期。戰國初齊將。曾向齊威王推薦孫臏為軍師。齊威王四年(前353),魏將龐涓圍趙都邯鄲(今屬河北),他率軍救趙,從孫臏圍魏救趙之計,率師直趨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迫使龐涓回師自救,...
後宮女官泛稱。《阿房宮賦注》:“自皇后而下,次為妃,次為嬪,又其次為媵為嬙,皆宮女之在阿房宮中者。”
?—322 晉泰山(治今山東泰安東)人。初為泰山太守。太興二年(319)與下邳內史劉遐共討叛降石勒之彭城內史周撫於寒山(在今江蘇徐州東南),其將斬撫。及論功,遐先之。遂怒而叛降石勒,自號安北將軍、兗州刺史,寇濟、岱,破東莞。元帝以左衛率羊鑒討之,敗績。三年,為...
1614—1644 明順天宛平(今北京城西南)人,字淇筠,或作洪筠。明思宗生母孝純太后之侄。崇禎八年(1635)嗣封新樂伯,次年,進新樂侯。崇文雅,好收藏圖書金石彝器。李自成克北京,焚燒所藏文物,投井自殺。
1824—1863 清湖南湘鄉人,字克讓,號希庵。李續賓弟。鹹豐三年(1853)以文童從軍,隨羅澤南援江西、湖北,擢同知、知府等職。九年授荊宜施道,石達開圍攻寶慶(今邵陽),率軍解圍,加布政使銜。十年遷安徽按察使,參加安慶會戰。十一年擢安徽巡撫,督軍回援湖北,...
唐開元八年(720)分南安縣東部置。因晉江得名(《元和郡縣誌》)。治今福建泉州市。宋、元時轄有今澎湖列島。自唐至清為泉州、泉州路、泉州府治。1951年城區成立泉州市,晉江縣遷治青陽鎮。1992年改設為市。
見“傳臚①”。
唐尚書省禮部司辦事章程。式文已佚。《唐律疏議·雜律·違令》中保存本式“五品以上服紫,六品以下服朱”的一條規定。
?—892 唐河南(治今河南洛陽)人。初在忠武軍為小校,後為秦宗權都將。光啟元年(885),奉宗權命攻洛陽,敗留守李罕之,焚宮殿民屋,月余而去。又與河陽節度使諸葛爽戰,攻陷河陽(治今河南孟州南)。三年,從宗權弟宗衡南下掠淮南,鏇殺宗衡,聚兵數萬,號“土團白條軍...
官名。即太子率更令,唐龍朔二年(662)改,鹹亨元年(670)復名率更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