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質之性
與“天地之性”相對。宋理學家表達人性論之用語。張載《正蒙·誠明》:“形而後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王夫之註:“而此言氣質之性,蓋孟子所謂耳目口鼻之於聲色臭味者爾”,指人之生理本能和欲望要求。後為程、朱襲用。朱熹謂“氣質之性”是“理與氣雜”(《朱子語類》卷四),性惡皆“氣稟物慾之所為”(《玉山講義》);因人之氣稟有清濁昏明之異,故有智愚、賢不肖、尊卑貴賤之分。認為,孟子論性善,是言天地之性,而未言氣質之性。荀子論性惡、揚雄論善惡混、韓愈論性三品,是言氣質之性,而未言天地之性,皆各執一偏,宣稱“張、程之說立,則諸子之說泯矣”(《朱文公文集·答蔡季通》)。王廷相反對區分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認為“此儒者之大惑也”(《王氏家藏集·性辯》),“氣外有本然之性,諸儒擬議之過也”(《慎言·君子篇》)。
氣質之性字典分解
氣質的解釋 (1) [temperament;tincture;disposition]∶指人的生理、心理等素質,是相當穩定的個性特點藝術家的氣質(2) [demean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