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明王守仁認識論命題。《傳習錄中·答顧東橋書》謂:“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離。”批評學者將“知”、“行”“分作兩截用功”,反對朱熹“知先行後”說,認為“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但其所謂“知”、“行”均在於“致良知”,同屬思維活動,即其所謂“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傳習錄下》)。因此歸結為“求理於吾心,此聖門知行合一之教”。王夫之稱此說“所謂知者非知,而行者非行”(《尚書引義·說命中》)。知易行難 中國古代認識論命題。源出《左傳·昭公十年》:“非知之實難,將在行之。”認為知容易,行困難。偽《古文尚書·說命中》亦稱“非知之艱,行之惟艱”。
知行合一字典分解
成語知行合一的解釋 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實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只説一箇知,已自有行在;只説一箇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説一箇知,又説一箇行者,只爲世間有
知行的解釋 認識與實行。《禮記·中庸》“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夫婦之不屑,可以能行焉” 漢 鄭玄 註:“言匹夫匹婦愚耳,亦可以其與有所知,可以其能有所行者,以其知行之極
合一的解釋 [combine] 合而為一,合成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