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譜詳錄
書名。原名《竹譜》。元李衎撰。二十卷。撰於大德三年(1299)。原書已失。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錄,收入《四庫全書》。全書分為四門六子目:畫竹譜、墨竹譜、竹態譜、竹品譜和全德品、異形品、異色品、神異品、似是而非竹品、有名而非竹品。凡十卷。卷各有圖,繪圖精確。“蓋二卷並為一卷”。記述竹類(含變種)約三百餘種(“神異品”以下未計)。多為長江流域及其以南諸省(遠及越南)所產,旁及江淮、齊、魯、豫等地。涉及形態、種類、生境、產地(含地理分布)及其經濟用途。明確指出:(一)竹根(地下莖)類型有散生(即如今之單軸散生莖)和叢生(即如今之合軸叢生莖和復軸混生莖)兩種;並依竹根之不同類型分竹類植物為“散生之竹類”和“叢生之竹類”;(二)生長地不同其材質性能也各異,“凡竹生於石,則體堅而瘦硬,枝葉多枯焦。……生於水,則性柔而婉順,枝葉多稀疏。……生於土石之間,則不燥不潤,根幹勁圓,枝葉暢茂……”;(三)將“似是而非竹者(如荀草、荻等)”和“有名而非竹品(棕櫚竹、萹竹、椒竹、久竹等)”與竹類植物區分開來。是中國十三世紀時的集藝術與科學為一體的禾本科竹亞科植物著作。另有清嘉慶中鮑廷博輯本,七卷,題為《竹譜詳錄》,收入《知不足齋叢書》,尚有《唐宋叢書》本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