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通天竺道
唐代中國通往印度的道路名。附見《新唐書·地理志》,系根據賈耽所記從邊州入四夷道路轉載。其路線是:由交趾(今越南北部)西北行,至柘東城(今雲南昆明)、羊苴咩城(今大理)、永昌郡(治今保山)西渡怒江至諸葛亮城(在今雲南怒江與龍川江之間)。自此分兩路:(1)自諸葛亮城西南行入驃國(今緬甸)境內,經悉利城(今緬甸抹谷附近)、突旻城(今緬甸蒲甘),西度黑山(今緬甸阿拉乾山)至東天竺迦摩波國(今印度阿薩姆邦),西北(北似應作南)渡迦羅都河(今布拉馬普特拉河)至奔那伐檀那國(今孟加拉國朗普爾),南(南似應作北)至羯朱嗢羅國(今印度東部之拉吉馬哈爾),又西至摩羯陀國(今印度巴特那一帶)。(2)自諸葛亮城正西行至騰充城(今雲南騰衝),經麗水城(今緬甸密支那南部)西渡麗水(今伊洛瓦底江)、龍泉水(緬甸孟拱東之江水)至安西城(今孟拱)。西渡彌諾江(緬甸親敦江)至大秦婆羅門國(印度曼尼普爾一帶),又西度大嶺(印度那加蘭邦之丘陵地帶)至東天竺北界個沒盧國(即迦摩波國),再西南至中天竺國東北境之奔那伐檀那國與第一路線合。此外,有支線兩條,一條從驩州(今越南宜安、河靜一帶)至環王國(今越南中南部);一條從驩州經陸真臘、水真臘到羅越國(今馬來半島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