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知識>> 戒律

戒律

①佛教名詞。合梵文Sila(戒、持戒)和Vinaya(律)的意譯而成,或僅指“戒”言。戒者,制也,含禁絕、制止之義,有五戒(一不殺生;二不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比丘戒)、三百四十八戒(比丘尼戒)等種類。律者,法也,系對“戒”的解釋,規定犯與不犯、輕與重等各種界限。②道教名詞。系防止道士“噁心邪欲”、“乖言戾行”的條文。始於兩晉南北朝時期,由上清、靈寶、新天師道等道派沿襲佛教戒律,制“五戒”、“八戒”,以及吸取儒家倫理思想而制定“十戒”和其他戒律。

戒律字典分解

戒律的解釋 [religious discipline] 教徒必須遵守的生活準則

戒的解釋 戒 jiè 防備:戒心。戒備。戒嚴。戒驕戒躁。 革除不良嗜好:戒除。戒菸。 佛教律條,泛指禁止做的事:戒刀。戒尺。齋戒。 準備:戒途。戒裝。 古同“界”,界限。

律的解釋 律 lǜ 法則,規章:紀律。法律。定律。規律。清規戒律。律師。 約束:律己。 中國古代審定樂音高低的標準,把聲音分為六律(陽律)和六品(陰律)。合稱“十二律”:

也學習下:戒屋漏【歷史典故】

源見“不愧屋漏”。謂告誡人在幽暗處也不起邪念,不做壞事。明 李東陽《土室》詩:“古人戒屋漏,所貴無愧色。”

戒律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