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霞寺
佛寺名。位於今江蘇南京東北20公里棲霞山(古名攝山)中峰西麓。南朝齊永明元年(483),明僧紹舍私宅改作寺院,初名棲霞精舍,後改今名,攝山亦因寺改名棲霞山。隋唐時,與山東靈岩、荊州玉泉、天台國清等寺並稱佛教四大叢林。原有建築在清鹹豐時毀於火災,現存者為光緒三十四年(1908)重建。寺左側有古舍利塔一座,始建於隋仁壽元年(601),後毀。今存五代南唐時重建青石塔五級八層,高18.04米。塔身八面雕釋迦八相圖,上為千葉蓮座。第一層按四方位鐫四天王像,再上有飛天像,雕工精細生動。該塔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永明二年(484)又在棲霞山開鑿石窟,此後梁朝蕭氏諸王繼續鑿石造像,或五、六尊一龕,或七、八尊一龕。現存佛龕二百四十九個,造像五百十五尊,其中有不少為明代所雕。窟前有隋建舍利塔和唐立明徵君碑。
棲霞山千佛岩
棲霞寺字典分解
棲霞的解釋 寺廟名擁至棲霞禪院。—— 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寺國語字典 寺 sì 古代官署名:太常寺(古代掌管宗廟禮儀的官署)。鴻臚寺(略同於現代的禮賓司)。 佛教出家人居住的地方:佛寺。寺觀(gu刵 )。 伊斯蘭教徒禮拜、講經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