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知識>> 武會試

武會試

武舉考試方式之一。明清時由兵部主持於京師舉行的對武舉人的考試。明成化十四年(1478)始定武會試例。弘治六年(1493)定六年一行,十七年改為三年一試,於醜、未、辰、戌年四月舉行。凡各省及兩京武舉人均可應試;兩京武學生員,經兵部月試優等者亦可參加。考試分三場,分別於四月初九、十二、十五日進行。嘉靖元年(1522)定,第一場試騎射,第二場試步射,第三場試策二道、論一道。以翰林院官二員為考試官,給事中及部屬官四員為同考試官。取中名額,臨期取自上裁。崇禎四年(1631)以前,武會試為武科最高一級考試,中式者不分等第,均列入《武舉錄》進呈,並張榜於兵部。其授官,官生中式者,俱升署二級;指揮以上,斟酌推用。清承明制,以醜、未、辰、戌年為正科,若鄉試有恩科,則次年亦行會試恩科。凡各省武舉人和現任綠營千總、把總,門、衛、所千總,及年滿千總,年齡在六十以下,通曉文義者,皆可應試。考期在九月,分三場,內容同武鄉試。外場正副考官四人,由皇帝簡派領侍衛內大臣、滿洲大學士和都統充任;內場正副考官二人,由皇帝簡派內閣、六部、都察院、翰林院、詹事府各堂官充任。乾隆四十年(1775),武會試後亦實行複試。中式者稱“武進士”。取中無定額,多或三百名,少亦百名,皆臨期以外場合格人數請旨定奪。

武會試字典分解

武會試的解釋 明 清 時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舉行的武科考試。《續文獻通考·選舉六》:“﹝ 明神宗 萬曆 ﹞三十八年,定武會試進士額以百名為率。”《清會典事例·兵部·武科》:

武會的解釋 舊稱祭神賽會時所組織的雜技表演活動。在 清 代 同治 、 光緒 年間極為盛興。內容有獅子、開路、槓子、少林、雙石頭等,皆以武功勝。

試國語字典 試 (試) shì 按照預定的想法非正式地做:試車。試圖。試航。試問。嘗試。試金石。 考,測驗:試場。試卷。試題。筆試。考試。口試。 筆畫數:8; 部首:訁;

順便了解:武昌湖【歷史地名】

①在今安徽望江縣東北。《方輿紀要》 卷26望江縣: 漳湖 “其上流為武昌湖,在縣東北三十里。受茗山、鳳溪諸溪澗及縣北群川之水,匯而為湖,廣十里,袤三十里”。②在今河南羅山縣西。《方輿紀要》 卷50羅山縣: 武昌湖在 “縣西五十里。蓄水灌田,凡三百餘頃”。 在安徽省西南部望江縣境。呈東西延伸,中部最窄處建有石壩及節制閘將湖分為東、西兩部分,東稱青草湖,亦名下湖,西稱武昌湖,又名上湖。為斷陷窪地經長

武會試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