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割台鬥爭
歷史字典解釋:
《中日馬關條約》規定台灣割予日本,舉國共憤。各界人士以罷市、發布檄文、通電、上書等方式強烈抗議。台灣人民更是“捶胸泣血,萬眾一心,誓同死守”。台灣士紳丘逢甲等倡導成立台灣民主國,並操辦武裝御守。光緒二十一年五月十日(1895.6.2)清政府派李經方與日本簽訂交割證書。基隆、台北相繼失陷,台灣巡撫唐景崧逃至廈門。幫辦台灣軍務劉永福率部抗戰,吳湯興、徐驤、姜紹祖等民眾武裝在新竹一帶屢挫日軍,後因糧械不濟失利南撤(姜紹祖犧牲),合劉永福所部節節拒敵。七月,在保衛彰化的激戰中,吳湯興、黑旗軍部將吳彭年及劉永福親軍七星隊大部戰死。 * 月間愛國軍民艱苦御守嘉義、台南,劉永福棄軍內渡,徐驤力戰陣亡。九月四日台南失陷。日軍侵占全檯曆時五個月,投兵力五萬餘,傷亡及疲病遣返者達三萬餘。
詞語分解
- 鬥爭的解釋 ∶矛盾雙方的衝突,一方力求戰勝另一方 ∶民眾當面批判、控訴 ∶努力奮鬥詳細解釋亦作“鬭爭”。.爭鬥;搏鬥。《韓非子·顯學》:“ 宋榮子 之議,設不鬭爭,取不隨仇,不羞囹圄,見侮不辱,世主以為寬而禮之
歷史知識推薦:畲族
中國少數民族之一。自稱山哈。來源說法不一:一說與瑤族同源於漢晉時武陵蠻;一說為古越人後裔;一說由南蠻一支發展形成;一說與春秋戰國時徐夷有淵源關係。隋唐時泛稱蠻僚、峒蠻。宋始稱畲民或輋民,明清因之。現
贊
糾錯
猜你喜歡: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if item.fback}}
管理員回覆:{{item.fback}}
{{/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