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知識>> 三調

三調

又名三課南朝稅法之一。指調粟(徵收糧食)、調帛(征交絹帛)、雜調(攤派勞役)。始於宋後廢帝時。規定按貲產多少定稅,然貲產估價卻無定準,致有桑長一尺,圍以為價;田進一畝,度以為錢。屋不得瓦,皆責貲實。亦有以為三調指租、布、雜稅,徵收粟、布帛及錢;或即租布,按戶徵收調粟、調布。

三調字典分解

三調的解釋 (1). 漢 代樂府相和歌的平調、清調、瑟調的合稱,也叫清商三調。 南北朝 至 隋 唐 ,以清、平、側為三調。《文選·謝靈運<會吟行>》:“六引緩清唱,三調佇

三的解釋 三 sān 數名,二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叄”代):三維空間。三部曲。三國(中國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數:三思而行。三緘其口。 筆畫數:3; 部首:

調的解釋 調 (調) diào 安排處置:調令。調用。調度(d?)。調動。調任。調防。調兵遣將。 訪查了解:調查。調研。 音樂上高低長短配合和諧好聽的一組音,字音的高低升

順便了解:三岩【歷史地名】

①在今四川青神縣南岷江東岸。明曹學佺《蜀中名勝記》卷12青神縣:“縣之名勝,在乎三岩。三岩者:上岩、中岩、下岩也。今惟稱中岩焉。”俚諺云:“先有中岩,後有峨眉。”即言中岩名聲早於峨眉。三岩間各相距數里不等,均有不少唐、宋以來摩岩佛像及題刻。②在今西藏貢覺縣東南三岩辦事處。藏語意為劣地。有上岩、中岩、下岩之分。清宣統三年(1911)置三岩委員,屬川滇邊務大臣。1912年改置武成縣。

三調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