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山—裴李崗文化
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一種文化。1973年於河北武安磁山發掘,發現了這種文化遺存。石器磨製,常見有斧、錛、鑿、鐮等。琢制的石磨盤很有特色,有三足或四足,附磨棒。陶器手制,火候較低,以夾砂紅褐陶為主,泥質紅陶次之,多為素麵,紋飾有繩紋、刺紋、劃紋、附加堆紋等。器形有錐足缽形鼎、四足鼎、深腹罐、壺、碗、缽、盤、豆、杯等。靴形陶支架亦有特色,常與陶盂同出。發現有居住用的豎穴和儲藏用的窖穴。農作物有粟,家畜有牛、豬、狗、雞等。1977年河南新鄭裴李崗的發掘也發現了類似的文化遺存,隨後在密縣、登封、鄢陵、長葛、郟縣等地也有發現。石器以磨製為主,有少量打制。狹長的弧刃石鏟、有細齒的石鐮都具有特色,也發現帶足的磨盤,附磨棒。陶器為紅褐色砂質陶和泥質陶,火候略高,也多素麵,紋飾有篦點紋、劃紋、乳丁紋等。器形與磁山近似,但未見盂與靴形支架。還發現有陶塑人頭、豬頭、羊頭等藝術品。墓葬為長方形豎穴,以單人仰身直肢為主,頭向南。房子為圓形半地穴式。人們以農業經濟為主,兼有採集與畜牧。學者曾提出“磁山文化”和“裴李崗文化”命名,但因共通性,有學者主張用“磁山—裴李崗文化”命名。年代距今約八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