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知識>>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

曆法名詞。中國古代曆法的重要概念。本為民間對十二個中氣和十二個節氣的總稱。古稱二十四氣。西周春秋時,已經利用圭表測日影定出冬、夏至和春、秋分四個節氣。史載《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已有八個節氣;至《淮南子·天文訓》中則有今所用之完整的二十四節氣名稱。其劃分方法有兩種:(一)平氣,將一回歸年長度等分二十四份,每份15.22日。從冬至開始,等間隔地順次安排節氣和中氣。同兩個節氣的時間比一朔望月要長,所以有可能出現一個月內只有一個節氣,或一個中氣。《太初曆》規定:節氣可在前一月的後半月或本月的前半月出現,但中氣一定要在本月出現,如果遇到沒有中氣的月份,就定為上一月的閏月。此方法為後來所沿用。(二)定氣,由於觀測進步,發現太陽在黃道上視運行不均勻,因而歷法家提出將周天等分二十四份,按太陽運行到每一個分點時,則為某節氣的時刻,這樣節氣的時間間隔不均勻。每年冬至前後太陽視運行快,一氣14.718日;夏至前後太陽視運行慢,一氣則15.732日。定氣主要在曆法計算中使用。中國古代

日用歷譜都用平氣,至清《時憲歷》,才正式用定氣。二十四節氣的建立,起源於中國黃河流域,是表示季節、氣溫、雨量和物候的記錄。中國幅員廣大,在同一節氣中各地區氣候變化不同,農事活動亦各異。二十四節氣在現行公曆中的日期大體固定,前後不差一、二天;與太陽黃經度關係列於下表:


節氣名稱立春(正月節)雨水(正月中)驚蟄(二月節)春分(二月中)清明(三月節)穀雨(三月中)
節氣日期2月
4日或5日
2月
19日或20日
3月
5日或6日
3月
20日或21日
4月
4日或5日
4月
20日或21日
太陽到達黃經度315°330°345°15°30°

節氣名稱立夏(四月節)小滿(四月中)芒種(五月節)夏至(五月中)小暑(六月節)大暑(六月中)
節氣日期5月
5日或6日
5月
21日或22日
6月
5日或6日
6月
21日或22日
7月
7日或8日
7月
23日或24日
太陽到達黃經度45°60°75°90°105°120°

節氣名稱立秋(七月節)處暑(七月中)白露(八月節)秋分(八月中)寒露(九月節)霜降(九月中)
節氣日期8月
7日或8日
8月
23日或24日
9月
7日或8日
9月
23日或24日
10月
8日或9日
10月
23日或24日
太陽到達黃經度135°150°165°180°195°210°

節氣名稱立冬(十月節)小雪(十月中)大雪(十一月節)冬至(十一月中)小寒(十二月節)大寒(十二月中)
節氣日期11月
7日或8日
11月
22日或23日
12月
7日或8日
12月
21日或22日
1月
5日或6日
1月
20日或21日
太陽到達黃經度225°240°255°270°285°300°

不妨一看:二郢【歷史地名】

南北朝時北魏所置西郢州(治所在比陽縣,今河南泌陽縣西)和北郢州(治所在安貴縣,今湖北隨州市西北)的合稱。《魏書·賀拔勝傳》:出帝“除勝使持節、侍中、都督三荊、二郢、南襄、南雍七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荊州刺史”。西魏廢帝三年(554),改西郢州為鴻州。“二郢”之名遂廢。 南北朝時,西郢州(治比陽縣,今河南泌陽縣)和北郢州(治安貴縣,今湖北隨州市西)的合稱。

二十四節氣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