弩
兵器。從弓發展而來。戰國時期的弩由銅質弩機、木臂、弓幾部分組成,弩機安於木臂後部,包括牙、望山、懸刀、機塞、樞軸幾種構件。兩牙在望山前,下部與望山連為一體,機塞置於牙前,其後分為兩齒,上齒頂住兩牙下部連線處,下齒鉗在懸刀刻口內。使用時,先拉弦觸動望山,牙即上升,鉤住弓弦,同時帶起機塞,鉗住其下齒,遂使弩機關鎖,然後將箭矢放於牙前凹槽內,以望山瞄準後,扳動懸刀,機塞滑下,牙隨之縮下,牙所鉤住的弦即彈出,將矢射出。此種裝置增加了射程,提高了命中率與殺傷力,為當時最有威力的武器之一。戰國時弩主要依靠臂力張開弓弦,即“臂張”。較大帶有厚重銅廓的弩則必須以腳踏弓弣,手足合力張弓,增加穿透力與射程,如《戰國策·韓策》謂“韓卒超足而射”,“蹠勁弩”,此即所謂“蹶張”。關於弩的出現與發展,一般認為銅弩機約出現於春秋晚期,銅弩機前身系木弩機,具木弩機的弩出現當更早。或說弩為楚人發明,《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載陳音對越王勾踐言:“(楚)琴氏以為弓矢不足以威天下……乃橫弓著臂,施機設樞,加之以力,然後諸侯可服。”迄今考古發掘所見較早的銅弩機出於山東曲阜魯故城約戰國早期的乙組3號、52號墓。長沙掃把塘屬戰國中期的138號楚墓中出土的弩,具銅弩機、木臂及已乾縮的竹弩弓。至戰國中期銅弩機已普遍使用。漢弩結構基本上繼承戰國,唯郭皆銅郭,懸刀作長方形,牙上望山由尖角形變為近似長方形。弩的形制後也續有改進。三國時諸葛亮改進連弩,裝箭一次,可以連續發射十箭。唐代的強弩,有弓長十二尺的大車弩,設在絞車上,所發的箭,力大無窮。宋代的弩又有所發展,輕的有神臂弓,系踏張弩,三百四十步外能射入榆木半笴(箭桿)。重型的有床子弩,其最大者為三弓弩,張時須七十人,箭比槍大,但因過於笨重,至南宋時漸廢棄。輕型弩則到明代還廣泛使用。
戰國弩復原示意圖
漢代弩機結構原理示意圖
弩字典分解
弩的解釋 弩 nǔ 一種用機械力量射箭的弓,泛指弓:弩弓。弩機。弩手(弓手)。弩箭。弩炮(發射石塊的弩機)。 筆畫數:8; 部首:弓; 筆順編號:53154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