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
中國倫理範疇之一。指德行、品德。與“得”同義。《左傳·定公九年》:“凡獲器用曰得。”《說文解字·彳部》依此釋為:“得,行有所㝵(取)也。”引申為處事得宜。西周文獻指貴族特有之權利及品性,內容包含敬天、孝祖、保民。認為“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詩·大雅·文王》),即具備德行修養,可以長配天命,使統治臻於永久。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繼承發展了德的觀念。孔子針對“德”的觀念動搖,強調德為天賦,並以中庸為“德”之至極,提出“君子之德”、“小人之德”(《論語·顏淵》)有別的觀點。孟子稱“以德行仁者王”(《孟子·公孫丑上》),把統治者的個人修養作為“王天下”的決定條件。其他學派也繼承德的觀念,作出不同解釋。道家用指事物從道所得的特殊規律或特性。《老子》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萬物莫不遵道而貴德。”法家韓非認為“道有積而德有功,德者道之功”(《韓非子·解老》),即德是道的表現。
德字典分解
德的解釋 德 dé 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準則和規範,品行,品質:美德。品德。公德。德行。道德。德性。德育(以一定的社會要求,進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德才兼備。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