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淄齊故城
西周至戰國時齊國都城,在今山東淄博市淄河以西,泥河之東。據《史記·齊太公世家》載,齊獻公元年(前859)遷都於此,至公元前221年齊滅於秦,齊都於此達六百三十餘年。1958年曾試掘,1964年起進行普探和發掘。已查明其布局由大、小兩城組成,小城銜接於大城西南。大城南北長約5000米,東西寬約3000米,呈斜長方形。小城長約2000米,寬約1400米。已探出十一處城門:大城六處,小城五處。城內有交通幹道十條,寬4—20米,與城門相通。大小城內各有一條寬20—30米,深3米的排水溝,通入淄河與泥河。小城北部偏西有一高14米、長86米的三層夯土台,傳為“桓公台”,在其周圍分布著建築基址,是當時齊國的宮殿所在。大城內發現有居住區及煉鐵、鑄銅、鑄幣、制骨作坊遺址,並於東北和南部發現兩處墓葬群,臨淄故城遺址規模大,城內交通、排水設施齊全,為當時大城市之一。
臨淄故城遺蹟圖
臨淄齊故城字典分解
臨淄的解釋 齊國 故城。在 山東省 淄博市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周 初封 呂尚 於 齊 ,建都於此,名 營丘 , 齊胡公 遷都 薄姑 , 齊獻公 元年又遷回,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