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邊圖
明代表現北方九個重鎮之地理內容的彩繪絹本地圖。嘉靖十三年(1534)許論繪製。論字廷議,靈寶(今屬河南)人。嘉靖進士。曾任兵部職方主事。原圖已佚。今中國歷史博物館和遼寧省博物館收藏的《九邊圖》,是兵部職方司官員於嘉靖三十七年至隆慶元年(1567)間據許論原圖摹繪的摹本。全圖由十二條屏幅拼合而成。每幅縱208厘米,橫47.3厘米,通幅橫567.6厘米。九個邊鎮自東而西依次是:遼東、薊州、宣府、大同、偏頭(太原總兵治地)、延綏、寧夏、固原、甘肅。其中各有圖:遼寧二幅,薊州、宣府合三幅,大同、偏頭、延綏合四幅,寧夏、固原、甘肅各一幅。主要描繪九鎮及其轄區與軍事有關的山川、衛所、城堡、關隘、沖塞等。重要地段附加註記,有的河流標出河源。山峰、城堡、角樓、長城等,用寫景法描繪。驛道用細紅曲線勾勒。對長城以外的地理情況和少數民族的分布,記載從略。
九邊圖字典分解
九邊的解釋 本謂 明 代設在北方的九個邊防重鎮,後為邊境的泛稱。《明史·兵志三》:“初設 遼東 、 宣府 、 大同 、 延綏 四鎮,繼設 寧夏 、 甘肅 、 薊州 三鎮,而
圖國語字典 圖 (圖) tú 用繪畫表現出來的形象:圖畫。圖案。圖譜。圖鑑。 指地圖:《亞洲略圖》。圖窮匕見。 畫:畫影圖形。 計謀,計畫:宏圖(亦作“弘圖”、“鴻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