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栱
又稱鋪作、斗科。古建築特有的構件之一。位於柱頭、額枋與梁、枋、桁之間,一般由斗、栱、昂、枋等部件組成,其中主要部件為斗、栱,故名。其結構相當複雜,用許多方斗、栱、斜昂、枋子等構件組合在一起,層疊伸挑,以加強柱與梁、檁、枋的結合,使梁的荷載有效地傳於柱;在檐下,又可幫助支承屋檐重量,增加檐深。同時亦具裝飾效果。最早的斗栱形象始見於西周銅器上。為簡單的一個櫨斗,兩漢、南北朝多為人字栱、一斗二升、一斗三升、一斗四升等。唐宋兩代構造複雜,日趨成熟,從四鋪作(出一跳)至九鋪作(出六跳),尺度宏大。元、明、清時尺度逐漸減小,裝飾功能強於結構功能。斗栱安裝數量的多少、斗栱出挑的遠近是建築物等級高低的重要標誌。在古代多用於宮殿、廟宇等大型建築上,民間少用,乃至禁用。如北京故宮太和殿用單翹三昂九踩斗栱,坤寧宮用重昂五踩斗栱,乾清宮用單昂三踩斗栱,天壇祈年殿的配殿只用最簡單的一斗二升交麻葉斗栱,以強調封建等級制度。
1.栱 2.斗 3.枋
斗栱
斗栱字典分解
斗栱的解釋 見“ 斗拱 ”。亦作“鬭栱”。見“ 斗拱 ”。
斗的解釋 斗 dǒu 中國市制容量單位(十升為一斗,十斗為一石):斗酒只雞(經常用作招待客人的簡單酒食,家常便飯)。 量糧食的器具:斗筲之人(形容人器量狹小,見識短淺)。
栱的解釋 栱 gǒng 〔枓栱〕見“ 枓”。 筆畫數:10; 部首:木; 筆順編號:123412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