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
1894年——1895年(光緒二十年至二十一年)中國人民反對日本侵略朝鮮和中國的戰爭。1894年是中國舊曆甲午年,故稱中日甲午戰爭。經過明治維新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日本,富有封建性與侵略性,極力鼓吹向外擴張,強烈要求重新分割世界殖民地,並制定了征服全世界的“大陸政策”。日本向外侵略的第一個目標是朝鮮。1894年春,朝鮮爆發了東學黨(亦稱東學道)起義,朝鮮政府請求清政府派兵協助鎮壓。日本政府一面勸誘清政府出兵,一面設立大本營,秘密下動員令,準備挑起戰爭。清政府上了日本的圈套,於6月(五月)初派直隸提督葉志超、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軍一千五百人赴朝。日本見陰謀得售,立即出兵朝鮮。7月23日(六月二十一日), 日軍占領王宮,組織傀儡政權,並利用它宣布廢除中朝所有商約,授權日軍驅逐在朝所有清軍。7月25日(六月二十三日)日本海軍在牙山口外豐島襲擊護送運兵赴朝的中國海軍。日本陸軍從漢城出發,偷襲牙山清軍。清政府被迫於8月1日(七月一日)向日本宣戰。聶士成部雖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主將葉志超卻不戰而逃,退往平壤。日軍步步緊逼,經過平壤、黃海兩次大戰, 日軍占領朝鮮全境,並掌握了黃海、渤海的制海權。10月(九月)下旬, 日軍分兩路侵入中國遼東半島,第一軍從朝鮮北部渡鴨綠江,攻占安東(今丹東)直入遼寧腹地;第二軍渡海由花園口登入,直犯金州,相繼侵占大連、旅順。1895年2月(光緒二十一年一月)日軍攻占山東半島威海衛,北洋艦隊全軍覆滅。中國人民和清軍愛國官兵雖然奮勇抗戰,屢創日軍,但卻無法扭轉敗局。腐朽的清政府在日本軍事進攻和外交訛詐下,屈膝投降。經過美國的“調停”,1895年3月2日(光緒二十一年二月六日)李鴻章帶領顧問美國人科士達,與日本全權代表首相伊藤博文、外務相陸奧宗光,在日本馬關(今下關)開始談判,並於4月17日(三月二十三日)簽訂《馬關條約》,中日戰爭至此結束。從此,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甲午戰爭字典分解
戰爭的解釋 [war] 為政治目的而進行的武裝鬥爭戰爭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