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差
元代賦稅名目之一,包括絲料、包銀與俸鈔三項。公元1236年太宗窩闊台始行“五戶絲”制,規定諸投下戶每兩戶出絲一斤輸於官,每五戶出絲一斤輸於本投下。忽必烈即位後,改行“二五戶絲”制,規定每兩戶出絲二斤輸於官,每五戶出絲二斤輸於本投下。此即謂絲料。金亡前後,北方一些軍閥曾將各項賦稅合併,統一徵收,稱為包銀。蒙哥汗時規定每戶征包銀四兩(初為六兩),忽必烈即位後改以鈔輸納,每戶征鈔四兩(折合白銀二兩),即較前減少一半。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又規定,納包銀民戶,每納鈔四兩,即增納鈔一兩,稱俸鈔,專充官吏俸祿。由於各種戶計隸屬關係不同,戶等高低懸殊,因而實際承擔的科差數額並不一致,每戶法定數額只是一個大體的平均數。
科差字典分解
科差的解釋 官府向民戶徵收財物或派勞役。 唐 吳兢 《貞觀政要·政體》:“自朕有天下已來,存心撫養,無有所科差,人人皆得營生,守其資財。” 元 狄君厚 《介子推》第一折
科的解釋 科 kē 動植物的分類單位:獅子屬於貓科。槐樹是豆科。 機關內部組織的劃分:科室。財務科。 學術或專業的類別:科目。學科。文科。外科。 古代分科考選文武官吏後備
差的解釋 差 chà 錯誤:話說差了。 不相當,不相合:差不多。 缺欠:還差十元錢。 不好,不夠標準:差等。成績差。 好 差 chā 不同,不同之點:差別。差距。差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