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事件>> 經今古文之爭

經今古文之爭

儒家學派內部不同派系的鬥爭。秦始皇焚書坑儒,儒家經典散佚。漢初,除挾書之律,搜求古代典籍,儒家經典逐漸齊全。人們將憑記憶背誦,靠師徒口耳傳授下來的五經,用當時通行的隸書記錄下來作為教本,稱為今文經,把從民間或孔壁挖掘蒐集的,用篆文(戰國時文字及秦小篆)書寫的儒家經典, 稱為古文經。今文經與古文經,不僅記錄文字,讀法不同,而且各有師承,形成了今文經學派和古文經學派。今文經學派把儒家經典看作是政治課本,穿鑿附會,偏重於探索經書中的“微言大義”。在治經過程中,夾雜讖緯迷信成份,把經學陰陽五行化。古文經學派把六經看作是古代歷史資料,按字義講解經文,訓詁簡明,舉大義,不為章句之學,不憑空臆造,不用陰陽五行天變災異之說。西漢時,今文經學派興旺發達,立有五經十四博士,占據統治地位。古文經學派流傳於民間,不得列入學官。漢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劉歆建議將古文經《左傳》、《毛詩》等列於學官,遭到今文經派博士和執政大臣的反對。漢平帝時,王莽為托古改制的需要,一度將《左傳》、《毛詩》等古文經列於學官。漢光武帝劉秀取消古文經博士,古文經學仍在民間知識分子中傳播。東漢古文經學大師輩出,相形之下,今文經學雖得統治者扶植,但由於煩瑣、妖妄,而逐漸衰落。東漢末年,鄭玄博通古、今文經,以古文經為宗,雜揉今文、古文經學,遍注群經,使經今古文之爭暫告平息。古文經學派在魏晉、隋唐時影響較大,宋明時衰落。清代學者繼承古文經派方法,在古籍整理、語言文字研究上取得較大成就。今文經學派自東漢衰落後,至清末再次復興,主張變法,托古改制。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之爭才逐漸消聲匿跡。

多學一學:經師易遇,人師難遭【歷史典故】

經師:漢代稱儒家講授經學的學官,後也指傳授經學的知識分子。人師:品學兼優,足以為人表率的人。遭:遇,逢。指單純傳授知識的老師容易找到,既傳授知識又教人品德的老師不容易遇到。晉.袁宏《後漢紀.靈帝紀上》:“童子魏昭求入其房,供給灑掃。郭泰曰:‘年少當精義書,曷為來近我乎?’昭曰:‘蓋聞經師易遇,人師難遭。’”《資治通鑑.漢紀.桓帝延熹七年》:“經師易遇,人師難遭,願在左右,供給灑掃。”胡三省註:“經

經今古文之爭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