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營
軍事編制。明末李自成農民軍置中、左、右、前、後五營,以權將軍、制將軍、果毅將軍、威武將軍等統之,凡二十二將。中營又稱“標營”。標營統馬步兵一百隊,左、右、前、後四營共一百三十餘隊。每隊馬兵五十,孩兒兵三十或四十有差。步兵每隊一百或五十有差。總計馬步兵六萬,馬騾二萬。標營白旗黑纛,各隊以雜色號帶為別。左營白旗白纛,右營紅旗紅纛,前營黑旗黑纛,後營黃旗黃纛。每臨陣,標旗在前。駐營以次序直晝夜。
五營即五校尉:長水校尉、步兵校尉、射聲校尉、屯騎校尉、越騎校尉,均俸比二千石,各掌本營宿衛兵。《後漢書·孝順帝紀》:“調五營弩師,郡舉五人,令教習戰射。”註:“五營,五校也,謂長水、步兵、射聲、屯騎、越騎等五校尉也。”
五營字典分解
五營的解釋 (1).指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五校尉所領部隊。《後漢書·順帝紀》:“調五營弩師,郡舉五人,令教習戰射。” 李賢 註:“五營,五校也。謂長水、步兵、射聲、
五的解釋 五 wǔ 數名,四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伍”代):五彩。五官。五穀。五金。五代(中國朝代名,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先後在中原建立政權的時期)。五帝
營的解釋 營 (營) yíng 軍隊駐紮的地方,借指按編制集體生活的地方:營地。營房。營壘。軍營。野營。陣營。步步為營(軍隊前進一步就設一道營壘,喻行動謹慎,防備極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