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國
初為春秋戰國時期對宰輔大臣的尊稱。《荀子·堯問》: “繒丘之封人,見楚相孫叔敖曰”,“今相國有此三者,而不得罪楚之士民,何也? ”時孫叔敖任楚令尹。後漸成為官稱,多作相邦(一說本名相邦,至西漢因避高帝劉邦名諱改相國)。居宰輔之位,為百官之長,與丞相略同而位稍尊。秦朝唯置丞相。西漢承秦制置丞相為國務長官。高帝、惠帝時蕭何、曹參曾由丞相遷相國(或說改名相國),職權秩位略同,禮遇稍尊,用綠綬。後復改丞相。諸侯王國亦置,惠帝元年(前194)改名丞相。魏晉南北朝不常置,位尊於丞相,職權品秩略同,非尋常人臣之職。隋、唐以來多用作對宰相的尊稱。元末朱元璋吳元年(1367)置左、右相國為中書省長官,主管政務,明洪武元年(1368)改左、右丞相。清朝專指任大學士者。參見“丞相”。
1、官名,即相、宰相、丞相。戰國時趙設此官。《史記·趙世家》:“二十七年五月戊申,大朝於東宮,傳國,立王子何以為王……大夫悉為臣,肥義為相國,並傅王。是為惠文王。”相國這一官名始於此。秦漢沿置。《漢書·陳勝項籍傳》:“相國趙高顓國主斷。”《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相國》:“相國、丞相,皆秦官……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國。”漢初,朝廷及王國皆置相國,其位尊於丞相。金印紫綬,掌助天子理萬機。哀帝元壽二年更名大司徒(見《漢書·百官公卿表》)。光武即位,仍稱大司徒,建武二十七年,改稱司徒(見《後漢書·百官志》)。東漢末年,董卓自稱相國,與司徒並存。《後漢書·孝獻帝紀》:“十一月癸酉,董卓自為相國。十二月戊戌,司徒黃琬為太尉,司空楊彪為司徒,光祿勛荀爽為司空。”魏晉南北朝不常置,位尊於丞相。隋唐多用於對宰相的尊稱。朱元璋曾置左右相國為中書省長官,主管政務,後改稱左右丞相。清朝專指大學士。
2、諸侯國的丞相稱相或相國,為國王的佐官,助國王處理國事。《漢書·高帝紀下》:“九月,代相國陳豨反。上曰:豨嘗為吾使……以相國守代。”
相國字典分解
相國的解釋 [prime minister] 古官名。春秋戰國時,除楚國外,各國都設相,稱為相國、相邦或丞相,為百官之長
相的解釋 相 xiāng 互動,行為動作由雙方來:互相。相等。相同。相識。相傳(chu俷 )。相符。相繼。相間(ji刵 )。相形見絀。相得益彰(兩者互相配合,更加顯出雙方
國的解釋 國 (國) guó 有土地、人民、主權的政體(古代指諸侯所受封的地域):國家。國土。國體(a.國家的性質;b.國家的體面)。國號。國度(指國家)。國策。國情。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