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政區名。宋太祖為革除唐末以至五代藩鎮自擅財賦不上交中央的積弊,設諸道轉運使,以掌握地方財賦。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盡罷天下節鎮所領支郡,使原有統轄數州的節度使只統一州,於是軍監與府州同列,其行政得直接於中央。而地方財政則委諸轉運司,轉運使或轄水路或司陸路,路之名始於此。路作為監理財政的臨時區劃,初無定製,如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有二十一路,七年(公元982年)有十九路,端拱二年(公元989年)有十八路,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減為十六路。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廢除路名,地方行政復行二級制,然因全國府州軍監多至三百餘,遂利用轉運使為中央與府州間的橋樑,令轉運使於理財外兼理民刑監察等事。於是轉運使逐漸演變為監臨州縣的長官,路於是也變成了行政區劃,如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以後的道制。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始定全國為十五路,真宗時增為十八路,神宗時又增為二十三路。南宋時淮河以北土地為金所占,偏安江南,分全境為十六路。金承宋制,五京及十四總管府均有路的建制,共十九路。元於中書省和行中書省之下設路,路領州、縣或領府。文宗至順中,全國共分一百八十五路,大都、上都兩路設都總管府,其餘各路設總管府。明代廢。
路字典分解
路的解釋 路 lù 道,往來通行的地方:道路。公路。水路。陸路。路途。路程。路人(行路的人,喻不相干的人)。狹路相逢。 思想或行動的方向、途徑:思路。生路。出路。路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