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地名>> 三關

三關

①三國蜀漢陽平關(今陝西寧羌縣西北)、江關(今四川奉節縣東十里)、白水關(今四川青川縣東北)的總稱。《三國志·吳書·賀邵傳》:“近劉氏據三關之險,守重山之固,可謂金城石室。”

②又稱義陽三關。南北朝時黃峴、武陽、平靖三關的總稱。為南北雙方爭奪之險隘。 《南齊書·州郡志》 司州:“(宋)泰始中,立州於義陽郡,有三關之隘。”

③五代周以益津、瓦橋、高陽為三關,關北屬遼。益津關即今河北霸州市。瓦橋關即今雄縣。高陽關在今高陽縣東。另說三關中有淤口關(今霸州市東信安鎮),無益津關。

④一名外三關。明代稱山西境內沿內長城的雁門關、寧武關、偏頭關為外三關,與今河北境內沿內長城的居庸關、倒馬關、紫荊關(即內三關),並為京師屏障。北邊有事,必分別戍守之。

⑤明稱今北京市及河北境內沿長城之居庸關、倒馬關、紫荊關為內三關,以今山西境內沿長城之雁門關、寧武關、偏頭關為外三關。

⑥今山西東南部三個關的總稱。《後漢書·馮衍傳》:“夫上黨之地,有四塞之固,東帶三關,西為國蔽。”李賢註:“三關謂上黨關、壺口關、石陘關也。”上黨關在今屯留縣(一說在今晉城南);壺口關在今黎城縣東北,石陘關無考(一說即井陘關)。


三個關的總稱。(1)即上黨關、壺口關、石陘關。均在今山西省。上黨關在今屯留縣境,一說在今晉城市南;壺口關在今黎城縣東北;石陘關無考,一說即井陘關。《後漢書·馮衍傳》:“上黨之地,有四塞之固,東帶三關,西為國蔽。”即此。 (2)即陽平關(今陝西寧強縣西北)、白水關(今四川青川縣東北)、江關(今重慶市奉節縣東)。《三國志·吳志·賀邵傳》:“劉氏據三關之險。”即此。(3)即黃峴關(今河南羅山縣西南)、平靖關(今信陽市西南)、武陽關(今羅山縣南)。均在今河南省境內。見“義陽三關”。(4)即淤口關、益津關、瓦橋關。均在今河北省。淤口關在今霸州市東,益津關在今霸州市,瓦橋關在今雄縣西南。五代周顯德六年(959年),世宗北伐契丹,取瀛、莫二州,以三關與契丹分界;一說此三關中有草橋關(今河北高陽縣東),而無淤口關。(5)明代以今河北省境內沿內長城的居庸關、倒馬關、紫荊關為“內三關”,今山西省境內沿內長城的雁門關、寧武關、偏頭關為“外三關”。京師恃為外險,北邊有事,必分列戍守於此。

三關字典分解

三關的解釋 (1).古代三個重要關隘的合稱。著名者有:(1) 上黨關 、 壺口關 、 石陘關 。約在今之 山西 東南部。《後漢書·馮衍傳上》:“夫 上黨 之地,有四塞之固,

三的解釋 三 sān 數名,二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叄”代):三維空間。三部曲。三國(中國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數:三思而行。三緘其口。 筆畫數:3; 部首:

關的解釋 關 (關) guān 閉,合攏:關門。關閉。關張。關停並轉(zh僴 )。 拘禁:關押。關禁。 古代在險要地方或國界設立的守衛處所:關口。關隘。關卡(qi?)。關

多看看:三衛郎【歷史官職】

官名。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置,員一人,總領三衛之事,品秩同太中大夫 (從四品) ,不久改三衛侍郎。 武職侍從官名。宋置,見“三衛官”。

三關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