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山堰
歷史字典解釋:
又稱小江湖。在今浙江鄞縣西南鄞江鎮。建於唐太和七年(833),由當時水利家王元瑋主持建造。此堰全長134.4米,寬4.8米, 高27米,堰坡左右有石級,堰體用巨大條石砌成。這一石壩水利工程的興建,解決了二十餘萬畝農田的灌溉、寧波城市居民的生活用水, 以及寧波平原因鄞江海水倒灌而造成的洪水泛濫和鹹潮浸蝕的災害。《方輿紀要》卷92寧波府鄞縣:小江湖“在府西南五十里它山下,即它山堰也。今曰南塘河。會稽、上虞以東,高山深谷,絡繹環繞,層次引流, 皆匯於此。唐長慶中, 舒亶《引水記》云:它山者, 四明眾山水所萃。一作雨,則澗壑交會為漫流;即歲旱,溪流亦未嘗絕也。但歲久水堙,作引水法為之,即可復舊。太和中,王元瑋為令,相地勢,謂大江夾諸山直上接平水,而溪所從來者高,至它山,始兩岐之,水稍散漫。江北惟此山四無附麗,故謂之它。它山麓皆石,趾插江底,可藉為堰。乃治堰跨兩山麓,南北闊皆四十二丈,石級三十有六,冶鐵灌之,渠與江截為二,堰高而甚中,澇則什七入江,什三入溪;旱則什七入溪,什三入江, 邑西七鄉之田,俱恃以灌溉”。1988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鄞江鎮南它山旁、漳溪入鄞江處。唐太和七年(833年)鄮縣令王元緯建,初溉田八百頃。今長134.4米,寬4.8米,高10米,引鄞江上游淡水入內渠南塘河,灌溉農田20萬畝。規劃周詳,結構合理,精緻牢固,工藝精湛,是中國現存的古代著名水利工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詞語分解
- 堰的字典解釋 堰 à 擋水的堤壩:堤堰。堰塘。都江堰(在中國四川省,是聞名中外的古代水利工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筆畫數:; 部首:土; 筆順編號:
歷史地名推薦:夷牢水
在今貴州遵義市北。《元和志》卷播州遵義縣:“夷牢水,經縣北一里。”《寰宇記》卷遵義縣:“夷牢水西自帶水縣來,東流經縣北一里,又屈曲南流,入廢胡刀縣界”,注 * 水即烏江。
贊
糾錯
猜你喜歡: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if item.fback}}
管理員回覆:{{item.fback}}
{{/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