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崤
崤山分東崤、西崤,故又稱二崤。在今河南洛寧縣西北。《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前628),“晉人御師必於殽, 殽有二陵焉”。《後漢書·班固傳》:“《兩都賦》:左據函谷,二崤之阻。”《三國志·魏書·龐德傳》:“張白騎叛於弘農,德復隨(馬)騰征之,破白騎於兩殽間。”《元和志》卷3永寧縣:二崤山“自東崤至西崤三十五里。東崤長坂數里,峻阜絕澗,車不得方軌。西崤全是石坂十二里,險絕不異東崤”。
崤,又作殽。東崤、西崤的合稱。西崤在今河南省陝縣東南硤石東;其東為東崤,在今陝縣東南觀音堂附近。漢、唐時為長安、洛陽間交通要道崤山北路險隘之處。班固《西都賦》:“左據函谷、二崤之阻。”《元和郡縣誌》:“自東崤至西崤三十五里。東崤長坂數里,峻阜絕澗,車不得方軌;西崤全是石坂十二里,險絕不異東崤。”先秦時已開拓成途。東漢建安中,曹操用兵巴、漢,以崤山北路險峻,更開北山高道。西晉太康三年(282年),弘農太守梁柳修復舊道。南北朝至隋代,崤山南、北二路多次迭為主道。唐貞觀後,驛路以崤山南路為主。宋初後又以北路為主道。
二崤字典分解
二崤的解釋 即 崤山 。因 崤山 分為 東崤 、 西崤 ,故稱。在今 河南省 洛寧縣 西北。崤,一作“殽”。 漢 班固 《西都賦》:“左據 函谷 、 二崤 之阻,表以
二的解釋 二 èr 數名:一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貳”代)。 雙,比:獨一無二。 兩樣,別的:二話。不二價。 兩 筆畫數:2; 部首:二; 筆順編號:11
崤的解釋 崤 xiáo 〔崤山〕山名,在中國河南省。 筆畫數:11; 部首:山; 筆順編號:25234132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