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鎮
(1)在山西省平陸縣中東部、黃河北岸。面積78平方千米。人口 9520。鎮人民政府駐淹底,人口620。因本鎮與黃河三門峽大壩相連,又因傳說大禹治水時為疏導河水而開鑿的人、鬼、神三門原址也在鎮境之內,故名三門鎮。1949年屬第二區,1953年設三門鄉,1958年屬聖人澗公社。1961年析置三門公社,1984年建鄉,1998年設鎮。產小麥、棉花、玉米、菸葉、蘋果等。有煤礦、石膏礦、機械廠和煉鐵廠。平南、淹鋼公路經此。鋼橋(三門峽大壩)直通河南省。三門峽大壩為黃河旅遊區風景點之一。(2)在湖南省株洲縣中部、湘江西岸。面積92平方千米。人口3.4萬。鎮人民政府駐三門,人口1.5萬。《大清一統志》:三門灘“石峻水險,僅有三處可通舟楫,比於砥柱三門之險,因名”。聚落以灘得名。1949年為湘潭縣龍華鄉。1950年設三門鎮,後改公社。1959年劃入株洲市郊區,1961年復為鎮。1965年劃歸株洲縣。1967年改名紅旗鎮,1970年復名三門鎮。1986年三門鄉併入。主產稻。有水泥、石料、石灰、印刷等廠。為縣農副產品集散地,素有“米谷碼頭”之稱,有公路經雷打石通縣城。京廣鐵路在江東岸設三門站,有輪渡與之溝通。湘江輪船經此停靠。(3)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勝各族自治縣西部偏南、桑江支流六漫河上源匯合處。面積310平方千米。人口1.6萬,有苗、瑤、壯、侗、漢等族。鎮人民政府駐三門街,人口600。因駐地處三交、三古、三坪三條鄉道交會處,故名。1950年設鄉,1958年改公社,1963年改區,1969年復公社,1984年改鄉,1994年置鎮。主產稻、玉米。盛產木材、油茶、柑橘等。有滑石礦及榨油、澱粉等廠。為農貿集市,竹、木、油茶、油桐集散地。公路通縣城。
三門鎮字典分解
三門的解釋 (1).古代天子都城四面各有三門。《周禮·考工記·匠人》:“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 鄭玄 註:“天子十二門,通十二子。” 孫詒讓 正義:“雲‘天子十二門’
鎮國語字典 鎮 (鎮) zhèn 壓:鎮尺(用金屬、玉石等製成的尺形文具,用來壓書和紙。亦稱“鎮紙”,“壓尺”)。鎮痛。 以武力維持安定:鎮壓(用強力壓制,不許進行政治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