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
在山東省西部。面積8660平方千米(市轄區 1253 平方千米)。人口563.7萬(市轄區100.4萬)。轄東昌府區和冠縣、陽穀、東阿、茌平、高唐、莘縣6縣,代管臨清1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東昌府區。春秋時為齊聊城邑。《戰國策·齊文》:“燕將攻下聊城。”即此,聊城市以古聊城為名。秦置聊城縣,治今市西北聊古廟,屬東郡。北魏徙今市東北王城,為平原郡治。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博州,大業初廢。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北宋淳化三年(992年)聊城縣徙今治。蒙古至元四年(1267年)升為博州路。元至元十三年改為東昌路。明洪武初改為東昌府。1913年廢府,屬濟西道(翌年改名東臨道)。1925年主屬東昌道。1928年道廢,各縣直隸於省。1940年抗日民主政權於此置魯西北和運東等專區,屬魯西行政區。1941年改隸冀魯豫行政區。1943年魯西北專區劃入冀南行政區為第七專區。1945年分屬冀南行政區第一、二兩專區及冀魯豫行政區第一、二兩專區。1949年冀魯豫、冀南兩行政區撤銷,轄縣分屬平原省聊城、濮陽兩專區和河北省邯鄲專區。1952年平原省撤銷,聊城專區劃歸山東省。1958年聊城縣改市(縣級)。1967年改屬聊城地區。1983年復改聊城市。1997年聊城地區撤銷,改設地級聊城市;原縣級聊城市改為東昌府區;原聊城地區所屬臨清市和高唐、陽穀、茌平、莘縣、東阿、冠縣六縣劃入。屬南溫帶半濕潤氣候。是典型的平原農業區,主產小麥、玉米。經濟作物以棉花、花生、大豆、芝麻為主,水果有蘋果、鴨梨、圓鈴大棗。1984年莘縣棉花總產量居全國各縣之首,全區棉花最高年產量約占全國棉花總產量的十分之一。1993年茌平、陽穀、莘縣三縣被國家農業部批准為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冠縣被列為全國毛白楊育苗基地,冠縣、莘縣林場均被定為聯合國“2606”項目基地。茌平圓鈴大棗、東阿阿膠、冠縣鴨梨是本區特產。有紡織、輕工、機械、化工、汽車、電力、建材、醫藥、食品、造紙、釀造等工業體系。東阿阿膠廠生產的阿膠,獲國家金質獎,產量居全國首位。京九鐵路和濟邯鐵路在聊城市交會。是105、307、308、309四條國道的交會點,濟聊館高速公路與濟青高速公路相通。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名勝古蹟有明建光岳樓、清建山陝會館、隆興寺鐵塔和臨清舍利塔、鰲頭磯、清真寺,東阿曹植墓,陽穀景陽崗、獅子樓等。
聊城市字典分解
聊城市的解釋 在山東省西部,京杭運河流貫市境西部,京九鐵路從此通過。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958年始設市。人口906萬(1995年)。為山東西部重要城市和附近地區物資集散
市國語字典 市 shì 做買賣或做買賣的地方:開市。菜市。市井(街,市場)。市曹。市儈(舊指買賣的中間人、唯利是圖的奸商;現泛指貪圖私利的人)。 買:市義。市恩(買好,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