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海樓
①在今浙江杭州市南吳山東麓。五代時吳越國建,名朝天門。明初改為鎮海樓,習稱鼓樓。《清一統志·杭州府二》: 鎮海樓 “樓甚壯麗,眺望江中,遠近畢見”。1970年拆除。
②一名樣樓。在今福建福州市舊城北越王山 (屏山) 頂。明洪武二年 (1369) 建。清乾隆六十年(1795) 重修,高約二十米。舊時海舶昏夜從閩江口進入,均以此為標誌。
③在今廣東廣州市城北越秀山頂。建於明洪武十三年 (1380),取 “雄鎮海疆” 之意,因名鎮海樓。凡五層,俗名五層樓。歷史上多次重修。1928年重修時,將木結構改為鋼筋水泥結構,但磚石砌築的牆壁基本屬明代舊物。樓西側有嘉靖年間 《鎮海樓記》碑及1928年 《重修鎮海樓記》 碑。自 1928年重修後,即為廣州博物館所在地。
(1)俗稱五層樓。在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山頂。建於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樓名寓“雄鎮海疆”之意。高28米,分五層,樓頂及各層挑檐均琉璃瓦蓋,下面兩層的圍牆用紅石砌建,矗立山巔,氣勢雄偉。登樓眺望,廣州景物歷歷在目。“鎮海層樓”為清“羊城八景”之一。樓經多次毀壞和重修,1928年重修時木構樓板改為鋼筋水泥。建國後在此設立廣州博物館。(2)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舊城內吳山東麓。即吳越舊城之南門。初名朝天門,元改拱北樓,明改今名。(3)又稱樣樓。在福建省福州市舊城北越王山(屏山)頂。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重修。高約20米。舊時海舶昏夜從閩江口進入,均以此為標誌。
廣州鎮海樓
鎮海樓字典分解
樓國語字典 樓 (樓) lóu 兩層和兩層以上的房屋;亦指建築物的上層部分或有上層結構的,或指樓房的一層:樓房。樓梯。樓道。樓層。城樓。崗樓。閣樓。樓台。樓船。辦公樓。高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