墊江縣
①戰國秦置,屬巴郡。治所即今四川合川市。《後漢書·岑彭傳》: 建武十一年 (35),伐公孫述,“ (岑) 彭到江州,以田戎食多,難卒拔,留馮駿守之,自引兵乘利直指墊江”。即此。東漢建安六年 (201) 屬巴西郡。三國蜀漢建興十五年 (237)復屬巴郡。南朝宋改為宕渠縣。
②南齊永明五年 (487) 改江州縣置,為巴郡治。治所在今四川重慶市。北周武成二年 (560) 改為巴縣。
③西魏恭帝三年 (556) 置,為容州、容山郡治。治所即今四川墊江縣。明郭子章 《郡縣釋名》 四川:“《州志》 云: 前後距山,溪水夾繞,地勢低夷,墊溺不常,是其義也。” 北周改為魏安縣。隋開皇十八年(598) 復為墊江縣。大業初屬宕渠郡。唐武德初屬潾州,八年 (625) 屬臨州,尋屬忠州。元至元中廢,至正末明玉珍復置。清初屬重慶府,雍正十二年(1734) 屬忠州。民國初屬四川東川道。1928年直屬四川省。
④亦名西墊江縣。南朝宋僑置,屬寧蜀郡。治所在今四川雙流縣境。梁廢。
(1)古縣名。(1)秦置,治今重慶合川市。屬巴郡。南朝宋改為宕渠縣。(2)南朝齊永明五年(487年)改江州縣置,治今重慶市。為巴郡治。北周武成二年(560年)改為巴縣。(2)今縣名。在重慶市北部。面積1518平方千米,與四川省接壤。人口89.6萬。轄14鎮、11鄉。縣人民政府駐桂溪鎮。境內因河流縱橫,地勢低夷,河流沉積疊置,取其“重疊”之意,故名墊江。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分臨江縣置墊江縣,治今址,並為容山郡治。北周天和二年(567年)改名魏安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復名墊江縣。唐、北宋時期隸忠州。南宋鹹淳元年(1265年)屬鹹淳府。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省縣入豐都縣。元末,明玉珍大夏政權復置,仍屬忠州,沿襲至清。1913年屬川東道,1914年屬東川道,1928年屬四川省。1950年屬川東行署區大竹專區(1952年改屬四川省)。1953年併入涪陵專區(1968年改涪陵地區)。1995年屬涪陵市。1997年由重慶直轄市直接管理。地處川東平行嶺谷中段。明月山斜貫西北,黃草山綿亘東南,精華山分布東北側。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農產有稻、小麥、玉米、油菜籽、蠶繭、茶葉。特產“黃沙白柚”,聞名全國。名產棕竹杖、牛角菸具手工藝品聞名遐邇。礦產有天然氣、鹽滷、煤、鐵、石灰石等。工業有天然氣開採及脫硫、炭黑、製鹽、繅絲、織綢、水泥等企業。渝漢、渝巫、墊豐等公路經此。名勝有寶頂山、白龍洞及烈士陵園。
墊江縣字典分解
縣國語字典 縣 (縣) xiàn 中國省級以下的一種行政區劃。 縣 (縣) xuán 古同“懸”。 筆畫數:7; 部首:厶; 筆順編號:251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