厓山

歷史字典解釋

一作崖山。一名厓門山。在今廣東新會市南端,與湯瓶咀對峙如門。《寰宇記》 卷157新會縣:“厓山在縣南八十里,臨大海。出龍眼子、木威、橄欖之樹。” 《宋史·瀛國公傳》: 祥興初,六月 “己未,昺徙居厓山”。次年,“弘范兵至厓山”。宋軍潰,陸夫負帝沉海。即此。《方輿紀要》 卷101新會縣: 厓山 “縣南百里大海中,延袤八十餘里,高四十二丈,與奇石山相對立如兩扉,潮夕所出也。亦曰厓門山”。


即“崖山”。

詞語分解

  • 厓山的解釋 山名。又名 厓門山 。在 廣東 新會縣 南大海中。與 湯瓶嘴 對峙如門,形勢險要。 宋 紹興 時置 厓山寨 ,為扼守 南海 門戶。 宋 末為抗 元 最後據點, 陸秀夫 負帝 昺 投海於此。 宋
  • 厓的字典解釋 厓 á 同“崖”。 古同“涯”,水邊。 古同“睚”,眼角。 筆畫數:; 部首:廠; 筆順編號:
  • 山的字典解釋 山 ā 地面形成的高聳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巒。山川。山路。山頭。山明水秀。山雨欲來風滿樓(喻衝突或戰爭爆發之前的緊張氣氛)。 形狀像山的:山牆(人字形房屋兩側的牆壁。亦稱“房山”)。 形容大聲:山響

歷史地名推薦:黎峒山

又名埧達山、金鐘山。在今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西南。因山中為黎人窟宅,故名。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厓山歷史

相關歷史

厓山_厓山在哪裡_歷史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