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山
①在今遼寧遼陽市東南。明《遼東志》卷1:石門山在“(遼陽)城東南四十里”。《方輿紀要》卷37遼東都司“華表山”條下:“有石門山在司東南四十里。舊有石門砦,萬曆中,李如松救朝鮮,道出於此。”
②在今遼寧朝陽縣西南。《後漢書·公孫瓚傳》:中平間,烏桓入寇,“瓚追擊,戰於屬國石門,虜遂大敗”。注云:“石門,山名,在今營州柳城縣西南。”
③一名土門子。即今吉林安圖縣東南石門鎮。清光緒《琿春境內村屯裡數》:“再西北土們子,至城三百五十里,至老頭溝五十里。”清末立“石門山”碑。
④在今江蘇溧陽市西南。《方輿紀要》卷20江寧府溧陽縣:石門山“在縣西南二十里,有兩山相距如門”。
⑤在今安徽銅陵縣南。《方輿紀要》卷27銅陵縣:石門山“在縣南十五里。兩山石壁,對峙如門”。
⑥在今安徽黟縣東南二十里,章水東岸,當盆地南口。《方輿紀要》卷28黟縣:石門山“在縣東南二十里。鑿石為門,下瞰溪潭,壁立千仞。沿岩鑿路,名曰棧閣,僅可通人,斷處以木濟之,古號石門”。現已闢為公路,為縣南主要通道。
⑦在今安徽含山縣南。《輿地紀勝》卷48和州:石門山“在含山縣南二十里。有谷道十里許,商旅經行,其壁峙立如門”。
⑧在今安徽東至縣東南。《寰宇記》卷105建德縣:石門山“在縣東南八十里。雙壁聳峙,望之如門”。
⑨在今浙江嵊縣西北。《清一統志·紹興府一》:石門山“在嵊縣西北二十五里。有石洞、龍湫、沸泉諸勝。又縣西北九十里亦有山名石門,兩石峭立如門”。南朝宋謝靈運有《登石門最高頂》及《夜宿石門》詩。
⑩在今浙江永嘉縣南。《清一統志·溫州府》:石門山“在永嘉縣北十五里,上多名勝。謝靈運嘗游此”。
(11)在今浙江青田縣西。《元豐九域志》卷5:處州青田縣“有石門山”。《方輿紀要》卷94青田縣:石門山在“縣西七十里。兩峰壁立,相對如門,石洞幽深,飛瀑噴瀉,上有軒轅丘,道書以為第三十洞天”。唐李白《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詩:“縉雲川谷難,石門最可觀”,即此。
(12)在今浙江江山市南石門鎮。《方輿紀要》卷93江山縣:石門山“在縣南三十里。往來者皆道出山麓,謂之石門街”。
(13)在今浙江安吉縣(遞鋪鎮)北。《藝文類聚》卷8吳均《與顧章書》:“梅溪之西,有石門山者,森壁爭霞,孤峰限日……遂葺宇其上。”即此。
(14)在今江西瑞金市西。《方輿紀要》卷88贛州府瑞金縣:石門山“在縣西四十里。巨石峻峭如門,止容一騎”。
(15)在今江西金谿縣西南。《清一統志·撫州府一》:石門山“在金谿縣西南四十里。盱水與清江水合流,環其四面,山屹立中流”。
(16)在今江西靖安縣北四十里。《輿地紀勝》卷26隆興府:石門山“在靖安縣北四十里。《權載之集》,海昏南鄙亦有石門山。又權巽詩云,茲山甲天下,蔥翠自開闢;石磴緣空青,新營眩金碧”。《清一統志·南昌府一》:石門山“在靖安縣北四十里,泐潭之右。《縣誌》,上有寶蓮峰,即馬祖道一卓錫之地。峰側有宴坐岩”。
(17)在今江西婺源縣東。《方輿紀要》卷28徽州府婺源縣:石門山“在縣東九十五里,與大鱅山相接。山巔有石岩,空洞若門”。
(18)在今山東曲阜市東北五十里。上有石門寺。嶮河發源於此。唐李白有《魯郡東石門送別杜二甫》詩。
(19)在今山東青島市嶗山區東北。《清一統志·萊州府一》:“山狀如門,天欲雨,則雲自門出。”
(20)在今山東蓬萊市西十里。《方輿紀要》卷36蓬萊縣:石門山“山口甃石,為驛路所經”。
(21)在今湖北石首市東南。《寰宇記》卷146石首縣:石門山“梁邵陵王綸崇奉道士張京於此置觀以處之,鑿石開徑,其狀若門,因名石門山”。
(22)在今湖北鄖西縣東南。《方輿紀要》卷79鄖西縣:石門山“在縣東南十五里”。
(23)在今湖北恩施市西南。《方輿紀要》卷82忠孝安撫司:石門山在“司南一里”。
(24)在今湖北鄂州市東五里。《方輿勝覽》卷28壽昌軍:石門山“兩石對峙如門。唐武昌令馬安與元次山同游,石刻存焉”。
(25)在今湖北巴東縣東北。《水經·江水注》:“江水又東徑石門灘。灘北岸有山,山上合下開,洞達東西,緣江步路所由。劉備為陸遜所破,走徑此門,追者甚急,備乃燒鎧斷道。”《寰宇記》卷148歸州巴東縣:“石門山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山有石徑,深若重門。”
(26)在今湖南華容縣東三十里。《明一統志》卷62岳州府:石門山“一名仙廬山。有七峰,甚高。將雨則雲起峰上,霽則雲復歸中”。
(27)在今湖南新邵縣北。《方輿紀要》卷81寶慶府邵陽縣:“石門山在府(今邵陽市)北六十里。橫亘數十里,兩山相夾如門,為郡水口。”
(28)在今湖南桂陽縣西南六十里,接嘉禾縣界。《輿地紀勝》卷61桂陽軍:石門山“有岩穴如門,巋水自藍山穿石門西注,舟筏皆經其下”。《清一統志》稱“俗呼為仙人橋”。
(29)在今湖南石門縣西二十五里。《方輿紀要》卷77石門縣:石門山“岩石壁立如門,縣以此名”。
(30)在今廣東廣州市西北三十里石門。《史記·南越傳》:漢元鼎六年(前111),“樓船將軍將精卒先陷尋陝,破石門,得越船粟”。《索隱》引《廣州記》:“在番禺縣北三十里。昔呂嘉拒漢,積石鎮江,名曰石門。”《輿地紀勝》卷89廣州:石門“在州西北二十里。兩山對峙,橫截巨浸,據南北往來之沖,屹若門闕”。《元史·周全傳》:至元十三年(1276),“以游騎巡廣中,過靈星海、石門,敵勢甚張,全奮戈殺敵”。即此。
(31)在今廣東中山市西四十里。《方輿紀要》卷101廣州府香山縣:石門山“中有洞,宋末嘗拒元兵於此”。
(32)在今廣東徐聞縣西北。《方輿紀要》卷104徐聞縣:石門山在“縣西北六里。高十餘丈,周圍十里。上有巨石,聳峙如門。山巔有潭,四時不竭。一名石門嶺”。
(33)亦名下斫山。在今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西南。《明史·地理志》 懷遠縣:“西北有九曲山,山南為石門山,兩山夾峙。”《清一統志·柳州府》:石門山“在懷遠縣西北七十里,大江濱,左右兩山夾峙,峭壁如門,亦曰下石門”。
(34)在今廣西富川瑤族自治縣東三十里。《方輿紀要》卷107富川縣:石門山“四圍峭壁,有門僅容一人,其中平原曠野,居民百餘家”。
(35)在今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西北。《輿地紀勝》卷114融州:石門山在“縣西十八里。其山相對如門,曰上石門山。縣北有下石門山。懷遠縣南亦有石門嶺”。《方輿紀要》卷109融縣“雲際山”條:石門山“兩峰夾峙江岸,岩石峻削若門,土人謂之上石門。其在懷遠縣境者曰下石門”。
(36)在今四川開縣北一百里。《寰宇記》卷137萬歲縣:石門山“在縣東北十里”。《方輿勝覽》卷59開州:石門山“在清水縣東北十里。有石穴至深”。《方輿紀要》卷69開縣:石門山在“縣北百里。山有石穴,名盤頭洞。洞有水,出嘉魚”。
(37)即今四川江油市東北、平武縣東南界上之龍門山。西晉左思《蜀都賦》:“緣以劍閣,阻以石門。”《元和志》卷33江油縣:石門山“在縣東一百三里。有石門戍,與氐分界”。《寰宇記》卷84江油縣:石門山,“《漢水記》云:與氐分界於石門。仇池城去石門四百餘里。……顧野王《輿地誌》云:石門在褒中之北,漢中之西。今按:其山兩邊有石壁相對,望之如門,鄧艾伐蜀歷此”。
(38)在今四川高縣西北。《明史·地理志》慶符縣:“南有石門山,石門江經其下。”清嘉慶《四川通志》卷13慶符縣:石門山“在縣南五里,即古石門道也”。
(39)在今貴州貴陽市東六十里。明曹學佺《名勝志》:“山石對峙如門,故名。”。
(40)在今雲南陸良縣西。《清一統志·曲靖府》引《陸良州志》:“州西平壤之上,有石門山,石筍森密,參差不齊,周匝十餘里,行者穿其中,故曰石門。”
(41)在今雲南建水縣東北。《清一統志·臨安府》:石門山“在建水縣東北百里。箐口鑿石為門,以通車馬。下臨曲江,臨隘可守”。
(42)在今陝西旬邑縣東南,接耀縣界。《史記·秦本紀》:獻公二十一年(前364),“與晉戰於石門”。《元和志》卷3三水縣:石門山“在縣東五十里。峰岩相對,望之似門”。明於此設關,並置巡司。
(43)在今甘肅臨潭縣東南。《清一統志·鞏昌府一》:石門山“在洮州廳南十里。兩山相對如門,山即古疊州之地,今為蕃界,俗名石門金鎖,限隔羌夷”。
(44)即皋蘭山。在今甘肅臨夏縣南。《水經·河水注》:“灕水又東北徑石門口,山高險峻絕,對岸若門,故峽得厥名矣。”《元和志》卷39河州鳳林縣:石門山“在縣東北二十八里。山高險絕,對岸若門,即皋蘭山門也”。
(45)在今甘肅武山縣東北五十里。《方輿紀要》卷59寧遠縣:石門山“四圍砦峽,僅容一門, 曰石門,山口為要隘。又山下有洞,光映如月,名夜月洞”。
(46)即須彌山。在今寧夏固原縣西北九十里。《魏書·地形志》:新平郡高平縣“有石門山”。
(1)古山名。(1)在今浙江省嵊州市西北二十五里。有石洞、龍湫、沸泉諸勝。又縣西北九十里亦有山名石門,兩石峭立如門。謝靈運有《登石門最高頂》及《夜宿石門》詩。(2)在今浙江省青田縣西。兩峰對峙如門,故名石門。唐李白《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詩:“縉雲川谷難,石門最可觀。”即此。(3)在今湖北省巴東縣東北。山有石徑,深若重門。三國蜀漢劉備為吳陸遜所破,走經此山,追者甚急,乃燒鎧斷道,逾山越險,得免。即此。(4)在今廣東省廣州市西北。為南海縣地。《史記·南越傳》:“元鼎六年(前111年)冬,樓船將軍將精卒先陷尋陿,破石門。”《輿地紀勝》:“兩山對峙,橫截巨浸,居南北往來之沖,屹若門闕。”(2)今山名。(1)在安徽省黟縣南。壁立千仞,下瞰溪潭。古時鑿石為門,開一徑僅可通人,名小劍門。石斷處支木以行,曰棧閣。現已闢為公路大道。(2)在山東省曲阜市東北。北、東兩面與寧陽縣交界。因兩山對峙如門,故名。山體近圓形,由狼窩山、老虎窩頂、谷山、黃山、皮花頂等八個山頭組成,最高點老虎窩頂海拔486米。山勢東陡西緩。山腰有玉泉寺,習稱石門寺。山西坡有石門寺林場。山間泉澗縱橫,洞壑深幽,有水雪澗、蟠龍洞等勝境。唐詩人李白有《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詩。(3)在甘肅省天水市城區東南。因南、北兩峰對峙似門得名。全山尚有小南峰、小北峰,四峰筆立,陡岩峭壁,險峻懸絕。《秦川志》:“石門山東南百餘里,其山壁立千仞,蒼翠欲滴。四周峭壁無徑,中通路若門,因號石門,蓋天險也。”山上林木藤蘿蔽日。主峰上有明清重修的真武祠、三清殿、玉皇殿、鐘樓等建築。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的組成部分。(4)在陝西省旬邑縣東,接淳化縣北境。《史記·秦本紀》:獻公二十一年(前364年)“與晉戰於石門”,即此。海拔 1855 米。山頂有兩峰,高峻插天,對峙如門,中有大道直通淳化、耀州。以漢武帝於此立關為名。峰上有扶蘇廟,傳為秦太子扶蘇授國典三物處。山中林木茂盛,有名貴藥材百餘種。
石門山字典分解
石門的解釋 (1). 春秋 魯 城外門。《論語·憲問》:“ 子路 宿於 石門 。晨門曰:‘奚自?’ 子路 曰:‘自 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2).借指
山國語字典 山 shān 地面形成的高聳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巒。山川。山路。山頭。山明水秀。山雨欲來風滿樓(喻衝突或戰爭爆發之前的緊張氣氛)。 形狀像山的:山牆(人字形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