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化縣

寧化縣怎么寫好看

寧化縣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南朝宋元嘉十六年(439)置,為海昌治。治所在今廣東高州市東北。隋開皇十年(590)廢。

②隋開皇十八年(598)改安化縣置,屬順州。治所在今湖北隨州市西北。大業三年(607)廢。

③唐天寶元年(742)改連縣為寧化縣,屬臨汀郡。治所在黃連鎮(今福建寧化縣東五里)。乾元元年(758)屬汀州。五代唐同光元年(923)移竹篠窩,即今治。明嘉靖《汀州府志》卷1:寧化“有黃連鎮,後升為縣,仍舊名。後又更名寧化,欲使斯民安於王化,故名”。元屬汀州路。明、清屬汀州府。1913年屬福建西路道。1914年屬汀漳道。1928年直屬福建省。宋時地產銀鐵。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置,屬嵐州。治所在今山西寧武縣西南八十八里寧化鄉。六年(981)為寧化軍治。熙寧三年(1070)廢, 元祐元年(1086)復置寧化縣,崇寧三年(1104)廢為鎮。金復置寧化縣,大定二十二年(1182)為寧化州治。元太祖十六年(1221)廢。

⑤1931年11月中央革命根據地置,治所在淮土(今福建寧化縣西南淮土鄉)。後遷寧化縣城。1934年10月廢。


(1)古縣名。(1)南朝宋元嘉十六年(439年)置,治今廣東省高州市東北。為海昌郡治。隋開皇十年(590年)廢。(2)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置,治今山西省武縣西南寧化。為寧化軍治。熙寧三年(1070年)省。元祐元年(1086年)復為縣。崇寧三年(1104年)省縣為鎮。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又復置縣,二十二年為寧化州治所。蒙古太祖十六年(1221年)併入管州。(2)舊縣名。中央蘇區福建省設。1931年11月置,治淮土(今福建寧化縣城南),後遷寧化縣城。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後撤銷。(3)今縣名。在福建省西部、九龍溪上游,鄰接江西省。屬三明市。面積 2381 平方千米。人口34.6萬。轄4鎮、11鄉。縣人民政府駐翠江鎮。本沙縣地。唐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置黃連縣(一說二十四年,又說武德初),以地有黃連洞為名。治今城郊高塹村江下,屬汀州。天寶元年(742年)取“寧靖歸化”之意改名寧化縣,屬臨汀郡(乾元元年復為汀州)。五代唐同光元年(923年)王遷今治。元屬汀州路。明、清屬汀州府。1913年屬西路道(1914年改稱汀漳道)。1928年直屬福建省。1930—1934年曾為中共蘇區,曾建寧化、澎湃、泉上等縣蘇維埃政府。1949年屬第七專區(1950年改稱永安專區)。1956年改屬龍巖專區。1960年清流縣撤銷,與寧化縣合併稱清寧縣。1961年復分置,仍為寧化縣。1962年改屬三明市(1963年改稱三明專區,1971年改稱三明地區)。1983年屬三明市。地處武夷山中九龍溪斜貫。屬中 * 帶濕潤氣候。主產稻,為省商品糧基地縣之一。特產薏米、香菇、辣椒乾、延祥茶。森林覆蓋63%,以松、杉、竹為主。有電力、水泥、松香、化肥、造紙、針織等廠。有鎢、錫、石灰石和煤礦。福五、建文公路和沙溪航道經此。為清書畫家黃慎、伊秉故里,當代學者郭沫若祖籍地。名勝有天鵝洞和天然湖龍王潭。

詞語分解

  • 縣的字典解釋 縣 (縣) à 中國省級以下的一種行政區劃。 縣 (縣) á 古同“懸”。 筆畫數:; 部首:厶; 筆順編號:

歷史地名推薦:洑溪

在今江蘇宜興市東南五里。《寰宇記》 卷宜興縣: 洑溪 “在縣東南五里。源出荊山,北入荊溪”。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寧化縣歷史

相關歷史

寧化縣_寧化縣在哪裡_歷史地名